精彩评论



前两天去茶馆看到朋友一脸懵逼地盯着普洱茶,小声嘀咕“这普洱茶怎么都是357g的?还都是饼状的?为啥有的碎得跟渣渣似的,叶子又那么大?”我差点没忍住笑出声,这哥们儿也太实诚了,后来发现原来不止他一个人有此类“灵魂拷问”,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普洱茶的这些“奇怪”之处,看看这些“套路”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
这357g可不是随便定的背后有段历史故事呢,以前普洱茶主要是运往等地,那时候计量单位是“司马斤”,而1司马斤约等于596.8克,为了方便计算和交易商家就把普洱茶压成357克一饼,因为5个饼正好约等于1司马斤(357g x 5 = 1785g ≈ 3司马斤),后来虽然计量单位变了,但这个传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现在357g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传统和规范。
普洱茶做成饼状可不是为了好看!在古代交通不便茶叶需要长途运输,压成饼状能够节省空间,方便运输和储存,而且压成紧实的茶饼茶叶不简单受潮变质还能促进后发酵。现在虽然运输方便了但茶饼的此类优势依然存在,而且茶饼看起来更有仪式感,泡起来也方便一撬就能用。想想看要是散装茶叶每次泡茶都要称量,多麻烦啊!
这“碎”其实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茶渣”那是茶叶在压制期间自然发生的碎末,有些茶友觉得这是“浪费”,但也有人喜爱这类碎茶,因为它出汤快适合迅速泡饮。另一种是“碎茶”有些商家为了让茶叶看起来“饱满”,会故意加入部分碎茶。不过真正的好茶是不会用过多碎茶的,毕竟碎茶会作用口感和品质。下次买普洱茶能够观察一下若是碎茶太多,那或许不是好货哦。
普洱茶多用大叶子主要是因为大叶种茶树的内含物质更丰富,比如茶多酚、咖啡碱等,这些物质是普洱茶风味和保健功效的要紧出处。而且大叶子在压制进展中更简单成型,茶饼看起来也更“大气”。不是所有普洱茶都是大叶子,有些细嫩的古树茶也会用小叶子,但 大叶子是普洱茶的主流。毕竟谁不喜爱看那些“霸气侧漏”的大叶子呢?
普洱茶和其他茶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能够后发酵,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陈化”,后发酵能让普洱茶的口感变得更醇厚,茶汤颜色更深还带有特别的陈香。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所以普洱茶越陈越香越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喜爱收藏普洱茶,看着它慢慢变化就像看着自身的孩子成长一样,有成就感!
生茶和熟茶的区别主要在于发酵程度。生茶是自然发酵也就是咱们说的“干仓陈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口感。熟茶则是人工渥堆发酵,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加速茶叶的发酵过程,所以熟茶口感更醇厚茶汤颜色更深。生茶和熟茶各有特色喜欢清爽口感的可以选生茶,喜欢醇厚口感的可以选熟茶,就像谈恋爱有人喜欢慢热型有人喜欢速食型,普洱茶也一样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普洱茶越陈越贵主要是物以稀为贵。普洱茶需要时间陈化而时间是不可逆的所以年份越久的普洱茶越稀有。而且在陈化的期间普洱茶的品质会不断提升,口感越来越好所以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再加上普洱茶具有收藏价值,很多人会囤积部分优质普洱茶,等待升值。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越贵的人越想买越买就越贵,有点像现在的比特币。
普洱茶之所以有这么多讲究,是因为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采摘、制作、储存到品饮,每个环节都有学问。这些讲究不是故意,而是为了更好地体验普洱茶的魅力,比如用紫砂壶泡普洱茶可以更好地激发茶叶的香气;用盖碗泡普洱茶,可以更好地控制出汤时间。这些小细节就像生活中的仪式感让品茶的过程更加愉悦。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以及一杯好茶。
疑问 | 简单解答 |
---|---|
为什么是357g? | 历史传统方便交易和计量 |
为什么是茶饼? | 方便运输储存促进后发酵 |
为什么有碎的? | 压制过程发生不作用品质 |
为什么是大叶子? | 内含物质丰富更适合压制 |
为什么后发酵? | 口感更醇厚陈香更迷人 |
下次再碰到普洱茶别再一脸懵逼啦!😉
记住喝茶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研究!放松心态慢慢品味你会发现普洱茶的世界其实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