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嘿茶友们!今天咱们聊点实际的——普洱茶饼长出芽是怎么回事?别看这疑问简单可不少新手茶友都一头雾水,甚至买到“假芽”还以为是宝贝。作为过来人我可踩过不少坑今天就把我的经验掏心窝子分享给你。
第一次发现茶饼上有小白点,我还以为是本身储存不当,差点把整饼茶扔了。后来才理解“芽”分真假情况也分多种。咱们一步步捋清楚。
有些老茶友或许知道普洱茶饼里确实或许有活着的茶芽。尤其是春茶压制的生茶,倘若工艺到位茶芽没被完全杀死,后期储存得当真的会慢慢长出来,我有个朋友就收藏过一饼1980年代的生普,开启时居然看到芽头舒展,那场景,啧啧绝了。
别高兴太早更多时候看到的“芽”或许是:
去年我特意做了个实验,买了几种不同情况的茶饼,结果发现辨别方法其实很简单:
观察方法 | 真假芽对比 |
颜色 | 真芽:嫩绿/淡黄;假芽:灰白/深绿 |
手感 | 真芽:有弹性;假芽:粉末/脆裂 |
气味 | 真芽:清香;假芽:霉味/酸味 |
最绝的一次我用放大镜一看,所谓的“芽”其实是小虫屎,当时我差点把放大镜扔了!
记得去年茶友聚会老李带来的茶饼上“芽”特别多,大家都夸好。我悄悄掰了一小块闻闻,发现不对劲硬是劝他别急着泡。结果回去一查那茶饼是加了“催芽剂”的,泡出来口感差远了。现在老李逢人就说:“听人劝吃饱饭啊。”
结合我的踩坑经验总结几条实用提议:
有些商家会故意制造“芽”的假象,比如在茶饼表面撒茶末。记住:真芽是自然生长的不会只长在表面。
今年我发现一个怪现象“芽”越多越被吹上天,有些茶饼价格翻倍就因为“芽多”。但说实话芽多≠好茶,我最近喝到一款“芽王”茶,口感平淡得很。
更夸张的是现在居然有“人造芽”技术,用化学方法让茶饼“长芽”。真不知道那些商家是怎么睡得着的!
茶友小王最近就问我“到底要不要追求芽多的茶?”我的回应是留意点应放在香气、滋味、喉韵这些核心品质上。芽只是锦上添花不是决定因素。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普洱茶饼发芽这事儿不必过度焦虑。真遇到“芽”冷静观察;遇到假芽按时止损。就像我老婆总说的:“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纠结的!”
茶友共勉下次喝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