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作为一个在茶馆混迹多年的“过来人”,我总觉得茶经里写的那点东西,跟现在咱们喝的普洱比,简直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但最近琢磨了一下发现里面其实藏着不少好东西,只是得用现在的话慢慢捋。
有人或许一听到“茶经”,就以为那是专门写普洱的,其实不是,茶经是唐代陆羽写的那时候的普洱还只是个雏形,或是说还没叫普洱这个名字,所以茶经里确实没提普洱,不过茶经里写的那些关于茶叶的“道道”,许多都能套在普洱身上。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这话听着有点玄乎但说白了,就是告诉咱们喝茶这事儿,老祖宗玩儿得早,普洱茶说白了也是从老祖宗那辈儿传下来的。只是到了现在玩法多了不少。
茶经里写的“茶”主要是指绿茶那种,讲究新鲜、嫩。但普洱茶不一样它是黑茶的一种讲究的是“陈”。这俩放一起比就像一个是青春期的少年,一个是饱经风霜的老者。
我记得有次在茶馆碰到个老茶客,他捧着一饼老普洱跟我说“这茶啊放的时间越长越有味道,就像人生经历多了才更有滋味。”这话听着有点深但细琢磨确实有点道理。
许多人觉得普洱放得越久越好,这话不完全对。茶经里虽然没明说但有个道理是通的茶叶放久了确实会变。但“变”得好不好还得看怎么放,放坏了那就不是好茶了。
放得好 | 放得不好 |
---|---|
味道醇厚茶汤红亮 | 发霉味道怪异 |
所以啊,普洱放陈得有个“度”。就像做人得把握分寸不能过了头。
茶经里写的煮茶是把茶叶放在锅里煮,现在咱们喝普洱大多是用盖碗或是紫砂壶泡,这俩方法一个像是在“炖”一个像是在“冲”。
有次我去朋友家他煮了一锅普洱,说是“茶经里的老法子”。我尝了一口味道确实醇厚但总觉得有点“闷”。后来我还是习惯用盖碗泡,那样喝起来更“透气”。
生活案例:煮茶还是泡茶?
有位老茶客持续用茶经里的方法煮普洱。他说:“煮出来的茶味道更‘接地气’。”但我朋友却觉得:“泡着喝才能品出普洱的‘灵气’。”这事儿啊就像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茶经里写的茶具主要是陶器、瓷器。现在我们喝普洱许多人喜爱用紫砂壶。这俩茶具一个“土”一个“雅”。
茶经里的茶具
陶器、瓷器简单实用。
现在的普洱茶具
紫砂壶讲究“养”。
我记得有次在茶馆看到个老茶客用紫砂壶泡普洱,他说:“这壶啊用得久了会‘认’茶。”这话听着有点玄但确实用同一个壶泡普洱,时间长了壶里会有茶味,泡出来的茶也更有味道。
茶经里写的茶道讲究的是“和、敬、清、寂”,现在我们喝普洱也有本身的“道”。这个“道”或许更接地气部分。
有次我去一个茶馆老板在泡普洱的时候,跟我说:“喝普洱啊得慢慢来。就像过日子急不得。”这话听着简单但细想确实有道理。
TL;DR
茶经没直接写普洱但里面的道理能用。普洱茶讲究陈放但得放得对。泡茶比煮茶更“透气”。紫砂壶泡普洱时间长了更有味。喝茶啊就像过日子得慢慢来。
茶经里的东西虽然写的是古代的茶,但许多道理现在还能用。普洱茶呢虽然跟茶经里的茶不太一样,但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喝普洱喝的是味道也是岁月。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茶经》
这话,现在读来还是有点意思。
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