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打造商业价值的普洱
嘿兄弟,今天想跟你聊聊普洱茶那点事儿,别看我现在说得头头是道,两年前我也是个对普洱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那时候我开了家小小的茶馆天天看着那些老茶客们对着几片茶叶眉飞色舞,心里直犯嘀咕:“这玩意儿到底有啥魔力?”
直到有一次我偶然认识了张叔——一位做了二十多年茶叶生意的过来人,他递给我一杯茶说“尝尝这个2008年的老班章,”我皱着眉喝了一口又涩又苦差点吐出来。张叔笑着说:“别急慢慢品。”等回甘的时候我才理解这味道里头的学问,可比我想象的要深得多。
普洱茶的商业价值到底在哪?
张叔告诉我普洱茶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 收藏价值 好的普洱茶越陈越香,像老酒一样放得越久越值钱
- 健康概念 降脂减肥、助消化现代人最爱听这些
- 文化属性 中国茶文化这本身就是个金字招牌
- 社交货币 拿得出手送得出面,聚会谈生意都少不了
我听得一愣一愣的原来这小小的茶叶里,藏着这么大的商业逻辑。张叔看我一脸迷茫就给我举了个例子:
我的“学费”经历
说起来也是笑料第一次进货我就栽了个大跟头。那时候听信了茶农的话,花高价进了几批所谓的“古树茶”,结果呢?放了一年多味道还是那么平平无奇,根本卖不动。
张叔知道了这事没直接批评我,而是带我去了趟普洱产地,在路上他边开车边说:“做茶叶这行最忌讳的就是想当然。你以为的古树茶或许就是几棵大树混着小树采的;你以为的纯料,或许就是几个山头拼的。”
新手误区 | 过来人经验 | 实际操作提议 |
---|---|---|
只看价格高低 | 价值决定价格不是价格决定价值 | 先学认茶再谈价格 |
盲目追求“古树” | 树龄只是因素之一工艺更关键 | 从工艺成熟的产品入手 |
轻信产地宣传 | 许多都是拼配的 | 建立本身的品鉴体系 |
怎样打造商业价值?
- 建立品鉴技能 - 张叔教我的第一个方法就是“盲品”。他把十几种茶混在一起,让咱们蒙眼品尝然后写下产地、年份、工艺。起初我十猜九错半年后才勉强能分出好坏。
- 故事营销 - 的广告不是你说什么,而是顾客回去跟朋友怎么说。我店里有位老茶客每次来都爱讲他年轻时怎样跟着茶马古道的故事。久而久之顾客们来喝茶更想听的是这些故事,
- 建立信任 - 记得有次我推荐一款茶,有位顾客特别警惕。我索性把进货渠道、价格构成都告诉他,还让他本身选茶饼。最后他买了三饼说:“你这么实在我信你,”
- 差异化定位 - 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我店里的定位是“新派普洱”,主打年轻人群喜爱的轻发酵茶,包装也做得时尚些。结果反而比那些老气横秋的茶馆生意好。
说到故事营销不得不提我遇到的一个经典案例,有位姓王的老板专门做高端普洱他的秘诀就是给每批茶都赋予一个故事:
- 春茶说:“这是清明前三天我们凌晨上山采的”
- 秋茶说:“这是霜降后第一场雨,茶农们连夜赶工的”
- 甚至包装盒上都有茶叶生长环境的照片和文字描述
有一次一位顾客拿着他买的茶问我“这茶到底好在哪里?”我还没回应他反而说“我也不知道就是看着这包装和故事,觉得值。”
不完美但真实
打造商业价值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现在仍然会犯错比如偶尔还是会买到不太理想的批次。但张叔告诉我:“完美是商业的敌人真实才是朋友。”
有次我进了一批茶发酵度有点高,口感偏重。按理说应退货但我发现味道虽然重但茶气足,对老茶客而言正合适,我就没退货而是更改了定价和推荐人群,反而卖得不错。
现在我的茶馆虽然不大,但每个月都能稳定盈利,有时候看着那些老顾客们一边品茶一边聊天,我就在想也许普洱的商业价值,不仅仅在于茶叶本身更在于它相连的人和故事吧。
假如你也想做普洱生意,我的提议是:
- 别急于求成先学会品茶
- 找到自身的定位别跟风
- 真诚永远比技巧更关键
- 多交几个像张叔这样的过来人
最后用张叔常说的话结尾吧:“做普洱这行急不得也骗不得,时间会给好茶答案也会给真诚的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