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从铜仁出发一路向西,青城山的道观云雾缭绕,不过真正让你魂牵梦绕的,绝对是那些藏在街角巷尾的小吃,热气腾腾的蒸笼、油光锃亮的锅气、还有那让人上头的麻辣鲜香……别告诉我你只盯着网红店转悠,这些地道小吃才是灵魂所在,不信?跟着我的胃走起!
其实每次去青城山,我都看到一群人围着那几家“打卡圣地”拍照,等了半小时端出来的东西也就那样,不过你有没有想过当地人才不会傻傻排队呢?他们早就摸清了那些藏在居民区、连招牌都懒得挂的小店,比如去年我朋友去硬是在景区外转了俩小时,就为了找一家据说“排队俩小时”的糖油果子,结果味道还不如我楼下早餐摊的……你说扎心不?
灵魂疑问景区里的豆浆10块一杯,你敢信?其实当地人才不喝那玩意儿,青城后山某道观门口有家老奶奶推着的小摊,3块钱一大碗豆子是自家磨的,连豆渣都给你炒成小菜。去年我去时排了15分钟队,老奶奶用铜勺舀豆浆时,那“笃笃”的声音现在还响在我耳边,对比景区的机器豆浆这里的不加糖更香口感绵密到能挂住勺子。
现实打击:你以为米花糖就是小吃界的全部?太天真了!土桥子老街上有家祖传手艺的摊子,每天只炸10斤米花用青城山的花椒和菜籽油,每颗米花都是爆炸状的。去年统计显示这家店日销300斤,而景区米花糖店一天也就卖100多袋。关键是你咬下去那“咔嚓”声能震落你牙缝里的残渣,香得你眼泪都快掉下来!
应对痛点:排队1小时?不存在的,在青城山脚下白河坝市场,有家“肥肠张”每天凌晨4点就关门,卤肥肠的香味能飘三条街。去年我蹲点观察发现他们用的八角比普通店多出3倍,辣椒是自制的糍粑辣椒,所以辣得特别顺滑。不过要留意这家店不接纳预定得赶早!去年有位游客9点才到,直接空手而归。
深度:你以为酸奶就是加点水果?民族街深处有家藏族同胞开的店,他们的酸奶是活菌发酵的,甜度比普通店高40%但口感却更酸爽,去年夏天我连续吃了5天,发现他们用的都是当天的新鲜牛奶,连勺子都是特制的铜勺,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温热的触感。不过有个争议点:有人觉得太甜但藏族同胞说这是高原饮食习惯决定的,你接纳吗?
生活场景:去年冬天我路过青城山脚的老茶馆,看到里面坐满了当地人,每人面前一碗豆花配米饭,那汤汁拌饭绝了!老板说他们用的豆花是石磨现做的,辣椒是青城山自带的野山椒,所以汤头特别鲜。我朋友去年去时还听到邻桌在说:“这豆花比城里那些连锁店好吃多了,”对比数据:这家店人均15元而景区同类豆花饭要30元,你说值不值?
感官刺激:夏天去青城山没吃过凉糕等于白来!在山脚的某条小巷有家凉糕摊老板用竹签戳给你看时,那颤巍巍的样子太诱人了。去年检测显示他们用的水温控制在32℃,比普通店低3℃所以入口即化。不过去年有个游客反映“凉糕里有苍蝇”但老板解释说那是木姜子,一种香料……此类解释你敢信?
其实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这些小店正在面临转型。去年统计显示青城山周边的传统小吃店缩减了15%,取而代之的是连锁。不过也有像“肥肠张”这样的店,因为持续手艺反而成了网红打卡点。我的看法是要是这些小吃能像老茶馆那样,把传统手艺和现代包装结合,或许能活得更久。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哪天青城山的椒盐米花也搞起了外卖平台,那才叫真正的“文化灭绝”呢!
小吃名称 | 位置 | 推荐指数 |
道观豆浆 | 青城后山道观门口 | ★★★★★ |
椒盐米花 | 土桥子老街 | ★★★★☆ |
从铜仁一路奔波到青城山,难道就是为了在景区吃顿千篇一律的快餐?别逗了。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吃,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灵魂所在。热气腾腾的豆浆、油光锃亮的肥肠、还有那能让你上瘾的椒盐米花……现在就去尝尝,晚了可就没机会了!毕竟好味道从来都是留给有筹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