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发生后用人单位应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含事故时间、地点、起因、受伤人员情况等。
用人单位应立即将受伤员工送往医疗机构实行救治,并妥善安排其生活。同时用人单位应协助医疗机构做好伤情鉴定工作。
用人单位或员工在救治进展中可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a. 工伤认定申请表;
b. 受伤员工身份证复印件;
c. 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d. 事故现场照片及说明;
e. 医疗机构出具的伤情鉴定报告;
f. 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对申请材料实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组织专家实行现场调查。
依据调查结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认定为工伤的将向用人单位和员工发出工伤认定决定书。
工伤认定生效后,用人单位应遵循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为员工落实工伤待遇。
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工伤认定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后,该决定即具有法律效力。
工伤认定决定生效后,用人单位应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依照工伤认定决定书确定的待遇项目和标准向员工支付工伤待遇。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工伤认定申请应在事故发生之日起1年内提出。超过1年的,不予受理。
员工或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作出决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复查。对复查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工伤认定与事故调查是两个不同的程序。事故调查是指对事故起因、责任等实调查,而工伤认定是对员工是不是因工受伤实认定。事故调查的结果可以作为工伤认定的依据,但不是工伤认定的必要条件。
工伤认定与医疗保险是两个不同的制度。工伤认定是指确定员工是不是因工受伤,而医疗保险是指对员工因疾病产生的医疗费用实报销。工伤认定生效后,员工可以同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医疗保险待遇。
工伤认定不作用劳动合同的效力。即使员工认定为工伤,劳动合同仍然有效。用人单位不得因员工工伤解除劳动合同。
工伤认定是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要紧环节。理解工伤认定流程、生效时间及常见疑惑,有助于员工和用人单位在工伤事故发生后,及时维护自身权益。在工伤认定进展中,各方应遵循法律法规确信工伤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编辑:2024工伤-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gspcgongshang/30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