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工伤认定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必不可少环节。在故意犯罪情形下工伤认定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劳动者应该得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故意犯罪表现不应获得工伤赔偿。本文将探讨故意犯罪情形下工伤认定的排除标准分析故意犯罪不认定工伤的具体情形、应对方法及判决原则。
引语: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在工作中面临的职业风险日益增加,工伤认定成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不可少手。当劳动者故意实犯罪行为引发自身受到伤害时,工伤认定应怎么样应对?本文将围绕故意犯罪情形下的工伤认定疑惑,探讨相关排除标准及具体操作,以期为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故意犯罪不认定工伤的情形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劳动者故意实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如故意伤害、抢劫等。
2. 劳动者在犯罪进展中,因自身起因受到伤害,如抢劫进展中被受害者反抗致伤。
3. 劳动者因犯罪行为引起其他劳动者受到伤害,如故意制造事故使同事受伤。
当劳动者故意犯罪引起伤害时,不认定为工伤。具体操作如下:
1. 用人单位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说明劳动者故意犯罪的情况。
2. 劳动保障部门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故意犯罪行为实行调查核实。
3. 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故意犯罪行为的,劳动保障部门应作出不认定工伤的决定。
4. 劳动者对不认定工伤的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在司法实践中故意犯罪不认定工伤的判决原则如下:
1. 劳动者故意犯罪行为构成刑事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劳动者故意犯罪致使伤害不构成刑事犯罪的,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3. 劳动者因故意犯罪不认定工伤用人单位不承担工伤赔偿责任。
故意犯罪不得认定为工伤的起因有以下几点:
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故意犯罪行为违反了刑法,不应获得工伤赔偿。
2. 避免恶意利用工伤制度。故意犯罪行为可能引发劳动者恶意利用工伤制度,损害其他劳动者的权益。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故意犯罪行为不认定为工伤,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故意犯罪情形下的工伤认定应遵循严格的标准,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防止恶意利用工伤制度。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共同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实际操作中,有关部门应依法实行调查、核实和解决,保证工伤认定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编辑:2024工伤-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gspcgongshang/26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