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那铁杆茶友老王,花大价钱买了块所谓的“古树纯料”普洱茶饼,结果泡茶时掉了一地渣,气得他直骂“智商税”,这事儿让我想起好多人都有这困惑好的普洱茶饼到底会不会掉渣?今天咱就唠唠这个话题,用大白话给大伙儿说道说道。
茶饼压得紧不紧直接决定掉渣多少!
压得越紧实的茶饼结构越稳定,掉渣自然就少,但有些茶厂为了省力压得松松垮垮这样的茶饼别说掉渣了,有时候轻轻一碰就散架了。好的茶饼应像“铁板烧”一样结实,但又不能像“石头”一样硬得撬不动。我个人觉得那种“有点紧但还能用茶针顺利取茶”的茶饼最舒服,你们说呢?
湿度和温度是茶饼的“天敌”。
倘使茶饼放在潮湿的地方,时间长了就会发霉变质,表面形成一层“茶衣”,这些“衣裳”当然会掉下来。还有些茶饼在高温环境下存放,茶叶内的物质会加速转化,致使结构变脆轻轻一碰就掉渣。所以好的普洱茶饼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就像咱们放干货一样不能让它受潮发霉。我有个茶友专门用那种“密封加干燥剂”的茶仓,效果还真不错。
年份越老掉渣越正常?
这个说法不完全对,有些老茶确实会掉渣因为时间长了茶叶结构自然会有些疏松。但有些新茶掉渣更严重,那或许就是工艺疑问。我喝过一块15年的老班章,取茶时掉了一点渣但都是完整的小茶块,不是那种粉末状的渣子。而有些新茶一撬就掉一桌子粉,那肯定不行,所以不能单纯用年份来判断,还得看掉的是什么“渣”。
掉的是“金粉”还是“垃圾”?
正常掉渣应是茶饼上自然脱落的小茶块,颜色和茶饼主体一致,若是掉下来的是黑色的粉末,或是有明显霉味那肯定有疑问,我有个小技巧:取茶时在茶盘上铺张纸,看看掉下来的渣是什么样,好的茶掉下来的是“茶末”,劣质的掉下来的是“黑渣”。这就像选水果一样好的苹果削皮时或许掉点果肉,但不会掉“黑点”。
掉渣多少才算正常?
我觉得吧只要不是“雪花漫天飞”,就差不多。正常情况下撬一块茶饼掉个几克渣子是难免的。但假如撬下来一半就散了,那肯定不行。我见过那种“掉渣大户”,开茶时掉得比喝的还多,喝完茶盘里比碗里还多,这绝对是品质难题。所以有个简单标准掉渣不超过取茶量的10%,基本就OK了。
小心那些“故意做旧”的茶饼。
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让茶饼看起来“有年份”,会故意喷水、高温烘烤,这样茶饼表面会形成一层“假霜”,看起来像陈年老茶但轻轻一碰就掉渣。还有的会在茶饼表面撒些“茶粉”,让茶饼看起来“有料”,实际上这些都是陷阱。我有个朋友就上过当买了个“老茶头”结果泡出来的茶全是渣,味道还怪怪的,所以买茶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别被“表面功夫”骗了。
手笨也能开好茶。
许多人开茶时用力过猛,直接把茶饼弄散了。正确的做法是用茶针轻轻插入茶饼缝隙,慢慢旋转取茶而不是“拆包”,冲泡时也要留意第一泡“洗茶”时要快进快出,这样能带走表面的部分浮尘。我刚着手喝茶时也经常把茶饼弄得到处都是渣,后来请教了茶艺师才理解“温柔对待”才是正道,现在我的茶桌干净多了,心情也舒畅了毕竟谁也不想一边喝茶一边吸尘,对吧?
情况 | 正常表现 | 异常表现 |
---|---|---|
掉渣量 | 少量完整小茶块 | 大量粉末或黑色渣 |
茶饼状态 | 结构稳定取茶顺利 | 一碰就散取茶困难 |
冲泡表现 | 茶汤清澈叶底完整 | 茶汤浑浊渣多难喝 |
其实啊好的普洱茶饼会不会掉渣,不是绝对的“是”或“否”,而是要看详细情况。就像人一样谁还没点小毛病?关键是看这些“毛病”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调,期待大家看完这篇下次再碰到掉渣的茶饼时,能心里有数不被那些“掉渣骗局”骗了。毕竟咱们喝茶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添堵,你说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