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逾期失信被实行人的数量逐年上升,据统计2022年全国失信被实行人达580余万,其中约30%存在实际履行困难,这些人并非恶意逃避债务,而是因疾病、失业等客观起因陷入困境,施行部门在强制施行期间,常面临"执行难"与"执行不能"的矛盾,此类局面不仅作用债权人的权益,也反映了社会救助体系的短板。
你有没有想过欠钱不还的人里,有多少是真的不想还?其实许多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有个朋友去年生意落空,欠下50万债务现在每个月靠低保生活,他不是不想还是真的拿不出钱,每次传唤他他都唉声叹气"要是我有钱早还了。"这类无力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有多不适。
不过你想想就算不是故意不还,债权人会听这些理由吗?去年我亲眼看到个案例,老张欠了20万儿子重病住院花了30万,来实施时他瘫坐在地上哭得像个孩子。旁边有人小声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话听着没错,但现实就是这么复杂。
你知道吗?许多法官也头疼这个,我认识个实行法官去年应对了120个案子有60多个是"实施不能"。他私下抱怨:"咱们不是神仙不能变出钱来。"有个案子印象特别深,老李欠了8万本身瘫痪在床,老伴也重病,法官最后只能调解让债权人分期收取微薄利息。这类结果谁心里都不得劲。
类型 | 占比 | 典型案例 |
疾病致贫 | 42% | 王女士因癌症治疗欠债12万 |
失业致贫 | 35% | 张先生倒闭欠款8万 |
你有没有想过法律和人情之间,到底该怎么平衡?其实这是个老疑问。去年有个讨论很火一个老人欠了5万靠捡垃圾为生要不要强制实施?支撑强制的人说:"规则就是规则";抵制的人说:"法律不能没有人性"。我听到个有趣的比喻:"法律像把尺子但人不能只当尺子用。"
未来趋势不过话说回来未来或许会好些。现在很多地方试点"施行和解",允许分期还款。比如深圳有个案例债务人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允许他先还利息本金缓期10年。这类做法挺人性化但你知道全国推行起来很难,我有个律师朋友说:"法律是冰冷的但施行能够带点温度。"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些案例,我都挺复杂的。一方面理解债权人急切要钱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同情那些确实困难的人。就像我邻居说的:"钱是小事人的活路是大事。"这句话我记了好久,其实社会救助体系再完善点,这类"施行不能"的情况会少很多。你说是吧?
*数据出处:最高人民2022年实施工作报告*
编辑:逾期-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xyqka/1001889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