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工伤认定标准及申请流程详解:全面指南助您了解志愿者如何认定工伤
在志愿服务日益普及的今天志愿者在服务期间有可能遇到意外伤害。那么志愿者怎样去认定工伤?工伤等级怎样去划分?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志愿者工伤认定的标准及申请流程帮助您全面熟悉志愿者怎样认定工伤。
志愿者在服务进展中发生意外伤害首先要明确工伤认定的责任划分。以下是志愿者工伤认定责任的几个关键点:
1. 服务单位责任:志愿者在服务单位组织的服务活动中受伤服务单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2. 志愿者个人责任:志愿者在服务期间由于个人起因造成的意外伤害,如违反操作规程、不遵守安全规定等,个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3. 第三方责任: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因第三方起因造成的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他人侵权等,第三方应承担相应责任。
志愿者工伤认定标准主要涵以下几方面:
志愿者在以下情况下发生的伤害,可以认定为工伤:
- 在服务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受伤;
- 在志愿服务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
- 在志愿服务进展中,因工作原因致使的职业病;
- 在志愿服务进展中,因工作原因发生的意外伤害。
志愿者工伤认定需满足以下条件:
- 志愿者在服务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受伤;
- 志愿者的伤害发生在服务时间内;
- 志愿者受伤与志愿服务活动有直接因果关系。
以下情况不属于工伤:
- 志愿者因个人原因致使的伤害;
- 志愿者违反操作规程、不遵守安全规定造成的伤害;
- 志愿者在非服务单位组织的活动中受伤。
志愿者工伤认定等级分为一级至十级,依照伤情的严重程度和复情况确定。以下为工伤等级划分标准:
1. 一级工伤: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2. 二级工伤:丧失大部分劳动能力,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3. 三级工伤: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生活基本能自理;
4. 四级工伤:丧失小部分劳动能力,生活能自理;
5. 五级工伤:不作用劳动能力,但留下功能障碍;
6. 六级工伤:不影响劳动能力,但留下轻度功能障碍;
7. 七级工伤:不影响劳动能力,但留下轻微功能障碍;
8. 八级工伤:不影响劳动能力,但留下功能障碍;
9. 九级工伤:不影响劳动能力,但留下轻度功能障碍;
10. 十级工伤:不影响劳动能力但留下轻微功能障碍。
志愿者工伤认定申请流程如下:
志愿者在发生意外伤害后,应立即向服务单位报告事故情况。
志愿者或其家属在事故发生后30日内,向服务单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交工伤认定申请。
志愿者需提交以下材料:
- 工伤认定申请表;
- 志愿者身份证明;
- 事故证明材料;
- 医疗机构出具的病历、诊断证明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对事故情况实行调查核实。
经调查核实,合工伤认定条件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送达给志愿者及其家属。
志愿者或服务单位对工伤认定决定有异议的能够向上一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复查。对复查决定仍有异议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志愿者工伤认定是保障志愿者权益的关键环节。熟悉工伤认定的标准、等级和申请流程,有助于志愿者在遇到意外伤害时,及时获得相应的赔偿和保障。期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益的参考,让您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更加安心。
编辑:2024工伤-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gspcgongshang/333730.html
下一篇:志愿者怎么认定工伤等级及工伤等级标准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