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 > > 正文
20258/17
来源:林敏华-玉商

唐代玉发簪价格表真的靠谱吗?古董鉴定难题+最新收藏热词揭秘!

字体:

最近刷到一个新闻说有人花了大价钱买了所谓的“唐代玉发簪”,结果鉴定出来是现代仿品,气得卖家差点原地爆炸,这事儿让我想起自身前几年也差点踩坑,在网上看到一张“唐代玉发簪价格表”,眼巴巴地想入手后来才发现这玩意儿比天气预报还难信,现在古董圈真是水深啊,随便一个“老物件”就能让人心跳加速又后怕,今天就来聊聊这背后的坑和知识点。

古董鉴定那些坑你踩过几个?

先说说几个让人头大的知识点:

  1. “唐代玉发簪价格表”到底靠谱不靠谱?

这玩意儿基本就是“仅供参考”的意思,古董鉴定靠的是眼力、经验和仪器检测,哪有统一标价?就像你不会说“这个古董花瓶一律500块”一样,价格表里的东西或许连年份都对不上,更别提真伪了,记住古董无价但有价的东西不一定是古董。

价格表是“纸上谈兵”,现实是“眼见不一定为实”。

  1. 古董鉴定靠什么?

这得靠“三件套”专家眼力、仪器检测、历史文献比对,专家能看出纹路不对劲,仪器能测成分文献能查年份,比如玉器得看沁色、包浆、雕刻风格,还得看它是不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没有“三件套”齐上阵,鉴定就是“盲人摸象”。

眼力+仪器+文献缺一个都不行。

  1. 什么是“包浆”?

包浆就是古董用久了形成的自然光泽,不是你擦出来的“贼光”。真正的包浆摸起来温润,看起来有岁月感。假的包浆或许是用化学药水泡出来的,一上手就“掉渣”。记住:包浆是“养”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包浆=岁月的温柔抚摸,假包浆=化学品的粗暴。

  1. “断代”是什么意思?

唐代玉发簪价格表

断代就是判断古董是哪个朝代的。这得看器物的风格、工艺、材质。比如唐代的玉器线条粗犷,宋代的细腻清代的繁复。断代错了价格可能差出几条街。这就像你不会把现代手机说成是“宋朝发明”一样,虽然有人会信。

断代=给古董“验明正身”,错一步全盘皆输。

  1. “沁色”怎么看?

沁色是古董埋在土里吸收矿物质形成的颜色。真沁色自然分布有层次感;假沁色可能是用颜料涂的,颜色单一像“刷墙”。比如玉器真沁色可能是“鸡油黄”或“牛毛纹”,假沁色就是“一块黄”。

沁色是“自然画笔”假沁是“油漆桶”。

  1. 什么是“仿品”?

唐代玉发簪价格表

仿品就是现代人模仿古董做的。有的仿品做得天衣无缝,有的就是“东施效颦”。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仿品也能做出“包浆”“沁色”,让人“防不胜防”。所以鉴定时得看细节比如工具痕迹、材料成分。

仿品=“山寨版”但有的山寨能“以假乱真”。

  1. 古董收藏的热词“打眼”是什么意思?

打眼就是买错东西了花了钱买到假货。这个词在古董圈很流行,因为谁都有“翻车”的时候,比如有人花几万买了个“唐代玉发簪”,结果鉴定出来是“昨天刚出炉的”,打眼了心里那个“拔凉拔凉”的。

打眼=“踩坑”但谁还没踩过坑呢?

  1. “收藏热词”里的“捡漏”是什么意思?

捡漏就是用低价买到真品。这词听着很爽但现实中“漏”少得可怜。许多人以为自身是“捡漏”,其实是“打眼”。比如有人花100块买了个“汉代陶罐”,结果专家说是“昨天刚烧的”。捡漏是“神话”打眼是“常态”。

捡漏=“天上掉馅饼”,但馅饼下面可能是“陷阱”。

总结

古董鉴定这事儿真的比“猜灯谜”还难,价格表?看看就好别当真。鉴定?得靠真本事。收藏?心态要稳。不然你可能就成了“打眼”大军的一员,钱包空空心里“mmp”。

记住一句话“古董无价但你的钱包有价。”

【纠错】 【责任编辑:林敏华-玉商】

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106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