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久远的玉特征你绝对不知道的惊人真相
你有没有想过一块玉能活上两千年?不是开玩笑真的有,而且它身上还藏着好多你根本想不到的秘密,今天我就来跟你唠唠这些古玉的“老”秘密。
你知道吗?古玉其实就像人一样越老越有味道。它不是那种一碰就亮得反光的,而是那种温润、柔和的感觉。包浆就是它的“皮肤”,是时间给它留下的痕迹。
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高古玉,差点以为自身看错了,那块玉看起来像是被水泡过一样,表面有点灰扑扑的但摸上去特别滑。我心想“这玩意儿怎么这么老?”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沁色和包浆。
沁色就是玉在地下埋久了土壤里的矿物质渗透进去了,颜色不均匀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像画了一幅画。包浆呢就是玉表面那一层“皮”,摸起来滑溜溜的像是涂了油一样。
其实许多现代仿品也想模仿这个效果,但真货就是不一样。你看那些仿的要么太干净要么太花哨,总感觉少了点“老气”。就像你说的老东西都有点“破旧”,但此类破旧里藏着故事。
还有个词叫饭瘆听起来挺奇怪的,其实就是玉里面因为钙化或失水出现的白点。我见过几块高古玉上面全是这类小点点像撒了一把盐,不过别担忧这不是瑕疵是老玉的标志。
再而言说工艺。古人做玉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他们用的是石头磨、砂子磨,没有电钻、没有车床,所以你看看那些古玉的线条,都很自然不是那种机械式的整齐。特别是双阴线雕刻那是商周时期的特色现在谁也做不出来。
有些玉器还能看出打磨痕迹,比如那些细小的砂坑、断续的拉丝痕,边角还有点毛糙。这些都是手工制作的证据。现在的仿品虽然也能做出来,但总觉得不够自然好像哪里不对劲。
还有个叫橘皮纹的东西,听起来像水果皮其实是玉表面的一种凹凸纹理。这是长时间埋藏形成的,没有规则但光泽统一。你要是看到那种特别整齐、对称的纹路,那就十有八九是假的。
说到光泽度真的很有意思。老玉的光泽是那种柔和的光,不会刺眼也不会暗淡。而新玉要么太亮要么太暗就像刚买的新手机一样,看着舒服但没感觉。
还有个现象叫萎缩就是玉在地下时间久了,会慢慢变小或是出现裂痕,我有个朋友收藏了一块汉代的玉璧,他说那块玉原本更大后来因为长期埋藏,边缘都“瘦”了。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确实是事实。
灰皮结晶也是老玉的特征之一。就是玉表面有一层淡淡的灰白色薄膜,像是结了一层壳,这可不是普通的脏而是氧化和风化的结果。你要是看到那种特别干净的玉,反而要小心。
还有个细节就是玉的质地。老玉的质地往往比较细腻,透光性好。假使你手里拿的玉看起来很粗糙,或是透光性差那或许就是假的,就像人一样老玉也有“皮肤”的质感。
我之前看过一块明清的老玉,线条特别流畅造型也很讲究,那时候的工匠更注重对称和规整,不像现在那么随意。所以说工艺真的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格。
还有个 thing 叫光气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就是玉表面的那种哑光磨砂感。这是风吹日晒、氧化形成的,跟现代抛光的光亮完全不同,你要是看到那种特别亮的玉,千万别当真。
其实鉴定古玉最难的就是包浆。传世的玉器盘玩几十年就能出包浆;而入土的玉器,或许要百年以上才能形成。这就意味着包浆越厚解释玉越老。但也不是所有玉都能出包浆,有些或许一辈子都出不来。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拿着一块玉去请教老师傅,他看了一眼就说“这块玉不对劲。”我说“为什么?”他说:“包浆太薄了而且光泽太亮。”我这才理解老玉的包浆是时间的礼物,不是随便就能造出来的。
说到历史背景其实也很要紧。不同朝代的玉器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汉代的玉器大气磅礴,明清的则更精致细腻,理解这些能帮你更好地判断一块玉的年代和价值。
我想说的是古玉的魅力在于它的“老”,它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有故事、有温度的文物,每一块老玉都是时间的见证者。
下次你看到一块玉别只看外表,多想想它的历史、工艺、包浆、沁色等等。说不定你手里的玉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记住老玉不说话,但它知道你懂不懂。
你愿意听听它的故事吗?
精彩评论






责任编辑:徐刚英-翡翠收藏家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