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嘿,茶友们!今天咱们聊个实在话题——润元昌茶厂到底一年能产多少茶?作为一个泡在茶圈里十来年的“老茶鬼”,我见过太多被产能数字忽悠的案例。别急,咱们慢慢道来。
先说个真实经历。去年我朋友小张,在茶叶展上听到润元昌某款茶号称“年产不过百斤”,立马掏钱。结果后来发现市场上到处都是,他傻眼了:“不是说产量稀少吗?”
这类情况太常见了。茶厂宣传时,要么把数字说得很小营造稀缺感,要么夸大产量显示实力。其实,真实产能远比宣传复杂得多。
就像我家楼下早餐店,明面卖包子,其实还帮周边单位做早餐。润元昌也一样,总产能≠自己产量。
根据我收集的信息(非数据,请理性看待):
茶类 | 大概产量 | 主要产区 |
生普 | 200-300吨 | 班章、易武 |
熟普 | 400-500吨 | 勐海基地 |
红茶 | 50-80吨 | 临沧基地 |
注意:这只是估算,实际可能因天气、政策变化浮动20%左右。比如去年干旱,好多茶厂产量都缩水了。
比如宣传“年产仅千斤”,先问自己:是单款茶?还是整个系列?我上次在茶城,看到一家店挂“珍品限量”,一问才知道是“某款特定年份茶”,其他还在大量生产。
有次我买润元昌的“班章王”,销售说“产量极少”。结果我在三个城市的市场都看到了。后来才明白,茶厂可能生产300吨,但真正流入市场的可能只有20%左右。
比如“古树茶”,有些厂标榜“古树产量不足1%”,但实际可能是把所有茶都叫“古树系”。记住:茶界水分大,别被概念带偏。
从目前情况看,大概率会增长。原因:
但生茶产量可能稳定,毕竟名山原料有限。就像我朋友老周说的:“茶树不会说谎,产量最终看老天爷和茶树的心情。”
聊了这么多,核心观点其实很简单:
最后分享个小故事:我邻居王师傅,专门研究茶厂产能。他有个“土方法”特别准——看茶厂门口的货车数量。他说:“一天超过5辆大货车进出的,产量肯定不小。”虽然简单,但挺实用。
(完)
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