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讲普洱茶原料、工艺与健康价值
最近听了一场关于普洱茶的讲座,主讲人是咱们工程院的一位院士,说实话以前我对普洱茶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能减肥”和“越陈越香”这些零碎概念上,听完讲座感觉像是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这小小的一片茶叶里,藏着这么多学问。
院士开场就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普洱茶不是神药但绝对是值得研究的健康饮品,”这话听起来接地气又有分量。
原料不是所有叶子都能叫普洱茶
讲座第一个重点就是原料。院士强调正宗的普洱茶原料务必来自云南特定区域的特定茶树品种,他举了个例子:
- 像咱们平时喝的绿茶或许是用灌木型茶树做的
- 而普洱茶必须是用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
院士还提到他们团队研究发现,不同海拔、不同土壤环境产出的普洱茶,内含物质差异很大。这让我想起去年去云南旅游时,在茶山看到的景象:那些需要爬坡才能采到的茶叶,确实比平地上的要厚实得多。
“海拔每抬高100米茶树生长周期就延长一周,内含物质积累就更多。”
工艺:发酵是个技术活
说到工艺院士特别区分了生茶和熟茶的制作过程。这部分听得我直点头:
- 生茶是自然发酵就像等时间慢慢给茶“上色”
- 熟茶是人工渥堆发酵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像蒸一样给茶叶“加热”
我有个朋友去年入手了几饼熟普,存着等升值。听完讲座我才知道他存的那些茶若是工艺不到位,可能不仅不升值还简单发霉,院士特别提到合格的渥堆发酵需要45天以上期间要翻堆3-5次,这可不是随便堆一堆就行的事。
工艺类型 | 发酵途径 | 适宜存放年限 |
---|---|---|
生茶 | 自然氧化 | 5-20年 |
熟茶 | 人工渥堆 | 3-10年 |
健康价值:别神化也别低估
院士在健康价值这部分讲得特别实在。他列出了几个研究数据:
- 普洱茶中的茶多酚含量比普通绿茶高30%
- 发酵过程发生的益生菌对肠道健康有好处
- 适量饮用可能促进调节血脂(留意是“可能”不是“一定”)
说到这里院士特别提示“别把普洱茶当药吃。”他分享了个案例:有位高血压患者听说普洱茶能降压就不吃药光喝茶,结果差点出事,告诉他普洱茶确实有辅助作用,但不能替代治疗。
院士总结的健康饮用原则:1. 饭后半小时再喝2. 每天不超过3泡3. 晚上睡前别喝浓茶
我的小发现
听完讲座我回家翻出压箱底的那几饼普洱茶。依照院士教的办法先闻干茶香再试泡茶汤。嘿。还真发现了个疑问有一饼茶泡出来有明显酸味,院士说这可能是发酵期间出了疑问。
我还把讲座笔记整理成了几条“普通人喝茶指南”:
- 别迷信年份好工艺比年份更要紧
- 刚买回来的熟茶先放放,等杂味散了再喝
- 泡茶水温要够95℃以上
现在每次喝茶我都会想起院士说的那句话:“喝茶是享受过程不是完成任务。”就像他举的例子有个茶农每天都要喝三大杯浓茶,结果胃都不好了。适量、适时、适己这才是喝茶的正道。
“茶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
从那天起我对普洱茶的看法彻底变了。它不再只是“能喝的古董”,而是一种有科学依据、有文化底蕴、有健康价值的日常饮品,下次去茶馆我打算试试院士推荐的“一泡洗茶、二泡品香、三泡尝味”的品饮方法,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责任编辑:钱程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