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从保山到北京跨越两千多公里,你真的只是来打卡国博?别傻了,这里藏着中国五千年的心跳,每一件文物都在跟你说话,你敢信吗?平均每天超过3万人挤破头想进来,结果呢?许多人看完就只会说“哇好大”…这趟旅程,要么白来要么震撼。
作为过来人我务必扎心一句:你真的知道怎么逛国博吗?别以为跟着人潮瞎转悠就行,我第一次来累得像条狗结果重点展品都没看清。其实大部分游客连1%的展品都没看懂,更别提感受背后的故事了…
先说个冷知识:国博的史前展厅平均每个展品前只有0.5秒停留时间。你敢信吗?其实想想挺可惜比如那根1万年前的骨针,比许多90后年龄还大!不过重点不是年龄而是它背后的故事。当你摸到模拟复制品(真的能够摸哦!)你会突然理解:原来咱们的祖先比咱们想象中更机灵。
实际难题应对:直接跟着讲解器走太累,不如这样——先看3D短片《第一灯》,再直奔重点展品,特别是“贾湖骨笛”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乐器,吹出来的声音居然像鸟叫!对比一下:你手机里的音乐app里有此类原始的震撼吗?绝对没有。
青铜展厅永远是人最多的地方,不过你有没有发现大部分人都只是在拍司母戊鼎?其实这个930公斤的大家伙,比许多成年男子的体重还重!不过它最绝的不是重量,而是上面的纹路。当你凑近看(真的能够非常近。)那些神秘的饕餮纹会突然“活”过来,感觉眼睛在看皮肤也在感受…
应对方案来了:避开高峰期(比如周一闭馆后的周二上午),然后只看三样东西,对比一下:你平时看青铜器是不是只觉得“古董”?其实《利簋》上的铭文登记了武王伐纣时间,比许多历史书还准确!这就像你发现邻居家老爷爷的旧报纸里藏着惊天秘密一样刺激。
丝路展厅其实藏着许多“员”的故事,不过大部分人只是匆匆而过。比如那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上面的字是汉代员留下的“好运符”。当你摸到复制品(手感真的和丝绸一样丝滑。)突然发现:原来古代人比咱们更懂“锦鲤文化”…
这样逛才高效先看地图再锁定三个“站点”,特别是敦煌壁画摹本色彩比很多网红墙还鲜艳。其实想想挺震撼这些壁画比你家小区年龄还大,但颜色比你的口红还正…这不就像突然发现爷爷的旧照片比明星大片还高级吗?
陶瓷展厅永远有最诡异的灯光,不过你有没有留意到汝窑瓷器展柜前总是挤满了人?其实这批全球不足百件的宝贝,比很多限量款球鞋还稀有!当你凑近看(真的能够看很久!)会发现那些釉色在光线下会变,感觉眼睛在看手机也在拍…
这样看才不累:先理解“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的区别,再直奔汝窑展区。对比一下你平时看瓷器是不是只觉得“漂亮”?其实那件“天青无纹水仙盆”的釉色,是北宋皇帝等了整整一个月的雨才烧出来的!这就像你等了三个月终于抢到的演唱会门票一样珍贵。
近代展厅总是最简单被忽略的,不过你有没有发现那把用过的转椅前总是有人长时间停留?其实这把看似普通的椅子,比很多网红家具还!当你摸到复制品(手感真的和真皮一样!)会突然理解原来历史离咱们这么近…
这样逛才不白来先看《开国大典》油画,再直奔重点文物。特别是“第一面五星红旗”,上面的针脚比很多定制礼服还精致!其实想想挺感动这些文物比你家老照片还珍贵,但很多人只是随手一拍就走了…这不就像你突然发现奶奶的旧日记比明星八卦还精彩吗?
其实现在很多人更愿意看国博的VR展览,不过我敢说再过十年,真正震撼人的还是实体展。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当你站在真文物前,那种空间感和存在感是任何屏幕都难以替代的!就像你永远不会用手机视频代替和爱人拥抱一样。
展厅 | 参观时间 | 必看展品 |
史前 | 周二上午 | 贾湖骨笛 |
青铜 | 周三上午 | 利簋 |
保山到北京这一趟你绝对不能只当个游客!国博藏着比朋友圈更震撼的故事,等着你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