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

生为人中龙 死也显神通

阅读量 2018-07-18 09:33 来源:
--读《明宗伯朱公两厓传》有感
我国是传记学文的发源地,是传记文学传播和影响最早、最大的国家。传记景观丰富多彩。诚如昔人所云:“文章体制,如各朝衣冠,不妨互异,其状貌之妍媸,固另有在也。”(袁枚《书茅氏八家文选》)读了《明宗伯朱公两厓传》,深感此乃一篇另有一格的佳作。
就常规论,为人作传,应先叙述其人的世系,然后再铺写其人的生平。但本文的作者(朱美恕,道光年间举人,襄阳府教授)不然。他一反故常,摆脱俗套,另辟蹊径,另开生面。
关于朱公两厓的世系和生平,详见史、志、谱的有关记载和传主的诸多著作(有的被载入世界最大丛书--《四库全书》),以及诸公所撰行状、赠言等等资料,可谓“彰彰”,无庸赘述。但按惯例不可不提,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以极为简洁的语言作出高度概括。
紧接着,作者巧发奇中,引用昌黎庙碑的一段名言,发出自古以来“圣贤豪杰”“其生也有自来,其死也有所为”的感叹。这既是通篇之纲,也是给人们打开传主之门从而入其堂奥的一把“金钥匙”。
尔后为两厓公立传,种种文字,纵横捭合,一路涉笔,无不与之相干。
先说传主之生。
作者深感想要在一篇文章,将这位非凡人物的一生和盘托出,绝不可能。因此,他决定以高屋建瓴之势,对各种初级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综合,使之上升为高级的理性认识。于是举要治繁,以一持万,产生了一个大飞跃。
请看:两厓公“德业施于人,文章著于时;道积于躬,德贻于后;得失不系乎其心,始终无丧乎其节”,“虽昔圣贤之进退出处,何以如焉!”短短两句,夹叙夹议,总写传主的高尚品节,表现了传主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看到如此精警得神的点睛之笔,读了如此语妙绝伦的不易之论,使人深感两厓公“生为人杰”,令人赞叹不已!
行文至此,不禁使人感慨万千。试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做到了“德业施于人”?有多少人做到了“文章著于时”?有多少人做到了“道积于躬”?有多少人做到了“德贻于后”?有多少人做到了“得失不系乎其心”?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始终无丧乎其节”?……不少人与其相比,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愿人人见贤思齐,做到“德业施于人”,“文章著于时”……
再说传主之死。
两厓公“死也有为”。诚如昌黎碑所云:“公神之在天,如水之在地中。”亦如名人文天祥所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据此,我们深感两厓公虽死犹生!他的音容犹在!他的浩气长存!他的“德”、“功”、“言”,永垂不朽!他用毕生心血铸就的“立德、立功、立言,利天下”的精神,将永远传扬--如日月经天,如江河行地!
常言说得好:“心诚则灵!”作者以其亲身体验深切地感受到“诚”是宇宙万物之本原,“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能化”;只要真心诚意,定会有求必应--犹臂指之相使!犹呼吸之相通!
言不尽意,歌以咏之。
山河气象雄,朝野颂厓公。
三立传天下,千秋万代崇!

编辑:eric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