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催款爆通讯录是真的吗?使用者泄露成痛点,爆通讯录引爆全网热议

近期中信银行因涉嫌"爆通讯录"的催收行为引发全网留意,有使用者反映银行在催收逾期贷款时,不仅沟通借款人通讯录中的沟通人,甚至直接沟通村委等机构,这一行为已严重触及使用者保护红线,曝光后#中信银行爆通讯录#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对金融机构催收行为与个人信息保护的热议。
:中信银行催收行为引发争议
其实中信银行催收风波并非空穴来风,有用户因创业落空欠下中信银行5万元贷款,由于经济困难未能按期还款,更令人气愤的是该用户表示银行催收人员不仅通过第三方机构联系了他的通讯录联系人,还直接联系了其所在村委会,将个人欠款情况公之于众。
"他们把我七八年前的同事都联系了一遍,还告诉我前夫的村委会说我欠钱不还,这简直是把人往死里逼。"
2023年8月10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公布了一份详尽的催收短信发送号码清单,涵盖了一系列号码如10698009555106575580895558等,试图揭示数字背后的秘密。从中信信用卡此次的公告中能够看出,该行在信用卡催收进展中采用了大量的10691068号码,其中不少或许为委外催收机构所采用。
序号 | 催收办法 | 合规性
1 | 电话联系本人 | 合规
2 | 电话联系紧急联系人 | 部分合规
3 | 电话联系通讯录好友 | 违规
4 | 联系村委单位 | 严重违规
催收乱象:催收手段层出不穷
- 频繁发送恐吓扰短信
- 向无关的同学朋友泄露欠款信息
- 虚构诉讼立案信息
- 在社交媒体评论区实行轰炸
- 非法获取信用卡持卡人消费登记
不过中信银行并非个例。2024年,中原消费金融也被曝光存在"爆通讯录"现象,引发了一场关于催收方法与保护的热议。这些共同指向了一个行业痛点金融机构在追求回款率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用户权的保护。
用户投诉案例

投诉对象:中信银行信用卡
投诉难题:催收违规催收爆我通讯录扰本人的亲属朋友
投诉需求:解释停止违规催收,停止催收停止联系除我之外的人,删除个人信息
涉诉金额15,141元
"欠款只是民事纠纷侵犯是刑事责任,中信之前已经把我的债务卖给第三方来催收。"
法律视角银行泄露信息的法律责任
违规行为 |
可能触犯的法律 |
可能面临的处罚 |
未经赞同泄露个人信息 |
《个人信息保》 |
最高罚款5000万元 |
催收行为 |
《治安管控处罚法》 |
拘留或罚款 |
虚构法律信息 |
《刑法》 |
可能构成诈骗罪 |
其实银行泄露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非常确定。银行作为信用卡信息的持有者,有义务保护客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要是银行未经客户赞同,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催收公司,就违反了保密义务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维权指南:怎样应对违规催收
-
保留证据录音、短信、通话记录等
-
向监管机构投诉:金融监督管控总局、黑猫投诉平台
-
法律途径维权提起民事诉讼需求赔偿亏损
救命指南。接到催收电话3步反杀
1. 保持冷静不透露更多信息
2. 录音取证记录对方工号和公司
3. 需求对方停止扰告知已报警
监管措施
2025年1月17日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确定:
- 逾期≥30天(新规从90天缩至30天)
- 连续5天难以联系借款人本人(需通话记录证明)
- 仅能告知债务信息不得要求代偿
- 单次通话时长≤2分钟且不得透露详细金额
不过监管条例落地后,仍有不少银行和催收公司我行我素。比如有案例显示招商银行因催收员说出"你儿子欠5万8",最终被判赔2万元,这表明即使有明确规定执行层面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行业反思:催收办法亟待规范
记者卧底催收公司30天的行动揭露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违法催收乱象:
- 恐吓、侮辱等手段
- 扰家属及单位
- 非法获取信用卡持卡人消费记录
- 爆通讯录成为常用手段
其实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的社会形象。中信银行此次后支行行长被撤职相关员工被处分,解释银行已经承认了泄露个人账户信息的事实,并可能面临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处罚。
😟 不知道负债累累的人看到这一作何感想? 想象逾期后本身都遭了哪些罪,有没有被爆通讯录?
保护个人信息任重道远
中信银行催收风波再次提示咱们,在金融业务日益普及的今天,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议题。金融机构需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剧视用户权的保护,避免因违规催收而引发更大的社会难题。
其实保护个人信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法律、监管、企业、个人多方共同奋力的结果,只有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才能让金融进展真正惠及社会,而不是成为侵害个人权益的工具。
"期望未来金融机构能够更加规范催收行为,给负债人一个喘息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