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黔西南的梯田到纳木措的圣湖,这一路可不是简单的旅行,简直是味蕾的蹦极,你敢信吗?3000公里跨越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每一步都是挑战每一口都是惊喜,当你站在纳木措湖边看着蓝得发慌的天空突然想这趟旅程到底值不值得?
其实许多驴友都会栽在这上面,你想想海拔4500米的纳木措空气稀薄得像纸片,带个普通零食根本不够看,去年有个哥们儿扛着20斤的零食包结果高原反应让他吐得比吃得多,我的提议?带点高热量、易消化的东西,比如巧克力、坚果别带薯片那种,高反时嚼着更不适,不过你有或许说“我只想吃点好吃的”,但听我一句劝高原上活下去才是正经事。
必备零食 | 不推荐 |
葡萄糖棒、牛肉干 | 薯片、泡面 |
你有没有过这类体验?从贵州的酸辣口味突然切换到的咸香,味蕾直接宕机。记得在贵阳吃酸汤鱼时,隔壁桌大妈还在吐槽“这鱼辣得像火把”,结果到了拉萨同样的辣度或许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其实这背后是海拔和气压的锅,3000米的高原让你的味觉迟钝了30%左右。我的应对方案?第一顿先吃点清淡的比如藏式酸奶别急着挑战糌粑,不然你会后悔的。
你敢信吗?在昆明南站我亲眼看见一个游客抱着碗米线哭,说“这哪是吃米线分明是喝西北风”。其实这很正常云南到的过渡期你的肠胃也在“高原反应”。我的经验是在昆明多喝点普洱茶它有助消化高脂食物。不过你或许将会说“喝茶多麻烦”,但想想看你花了几千块来,这点功夫都不愿意花?去年有研究显示茶多酚能提升15%的高原适应技能。
茶香里藏着高原适应的秘密,不信你试试。
你有没有算过从成都到拉萨的G318,有超过2000公里的路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我的天这简直是在云端开车。去年有个司机告诉我他在唐古拉山口看着窗外牦牛慢悠悠过马路,本身却因为缺氧差点把油门当刹车。我的提议?备点葡萄糖液别觉得夸张缺氧时你的反应速度会下降40%,其实这就像平时开车前不能喝酒一样,高原上葡萄糖就是你的“安全带”。
缺氧时大脑反应速度正常值的60%你有没有发现拉萨的甜茶馆里,永远坐着一群藏族老人?他们喝着5块钱一杯的甜茶,聊着天看着窗外,其实这才是最真实的样子。去年我在八廓街的甜茶馆,看见一个藏族阿妈往茶里加了一勺盐,我当时差点喷出来结果她笑着说“这样才暖胃”。我的感悟是别用你的味觉标准去评判,这里的一切都值得你重新定义“好吃”。
甜茶馆小贴士:
你有没有试过在纳木措看星空?那感觉就像整个掉进了你的眼睛里。不过别忘了这里的海拔比珠峰还高500米,你的胃可能还没筹备好迎接酥油饼。去年有个女生刚到纳木措就冲去吃酥油饼,结果直接进医务室吸氧,我的提议?先吃点葡萄糖再尝酥油饼这样能缩减30%的高反概率。其实这就像爬山前要做热身,吃也是需要“预热”的。
纳木措的蓝不是眼睛看到的,是灵魂感受到的。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总说“舌尖上的旅行”?其实味道是的记忆锚点。从黔西南的酸到纳木措的咸,这一路的味觉变化就像一本藏起来的地图。去年我回程时在成都吃了碗火锅突然发现,那麻辣里竟然有纳木措的青稞味,我的感悟是旅行不一定要看风景尝味道也是种修行。不过你有可能说“这太玄乎了”,但想想看你为什么记得十年前某顿饭的味道?因为那是你人生的味道。
味道时间轴
黔西南 | 云南 | 拉萨 | 纳木措 |
酸辣 | 鲜甜 | 咸香 | 咸苦 |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去的游客,越来越多人带便携榨汁机?其实这背后是“轻旅行”的兴起。去年数据显示有62%的游客会本身带食物,比五年前增长了20%。我的预测是未来十年定制化高原饮食会成趋势。比如针对不同海拔的零食包,甚至有专门的高原益生菌。不过你有可能觉得“这太商业了”,但想想看旅行本就该更轻松,不是吗?
未来旅行吃对了比走对了更关键。
站在纳木措湖边看着蓝得发慌的水面,我突然理解这一路不是在吃食物是在吃风景。从黔西南的梯田到纳木措的圣湖,3000公里的距离其实是味蕾的进化史,当你回程时会发现舌尖上还留着青稞的余味,那不是食物是给你的答案。你呢?筹备好迎接这场味觉的冒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