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最近刷到一条新闻说有位旅行博主从烟台一路南下到厦门,专门去怀远楼打卡结果发现路上吃的各种小吃竟然藏着不少“”,比如有的小吃看着诱人,吃起来却一言难尽;有的地方价格虚高,让人有点心累。这让我想起本身以前旅行时也踩过坑,感觉现在出门吃东西真的得留个心眼儿啊。
为了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特意整理了几个常见的旅行小吃“坑”,看看大家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许多网红小吃都是靠滤镜和营销炒起来的,实物和照片差距大是常态,而且有些商家为了迅速出餐,用的食材或许没那么新鲜。加上旅行时人累、心情急躁,吃下去自然感觉“一般般”。
关键别被图片骗了多看看其他人的真实评价。
提议先少量尝试不好吃赶紧撤。
个人感受上次在某个古镇看到一家排队超长的奶茶店,结果喝了一口嗯…就是普通的奶茶,有点失望。
这还真有或许!许多景区或是游客集中的地方,商家会针对游客定价价格确实会偏高。比如我在厦门鼓浪屿吃的沙茶面,比市区便宜好几块。有些地方甚至直接“宰客”,
关键景区内和周边价格≠全市价格。
提议提早用地图搜搜本地人常去的小店,
个人感受上次在青岛被一家写着“游客专享”的海鲜店坑了,心里那个气啊。
现在有些小吃看着用料很足,但吃起来味道奇怪或许是加了添加剂。比如某些炸串炸出来的肉串颜色特别红润,一看就不太对劲。
关键颜色过于鲜艳、味道过于浓郁要警惕,
提议尽量选现做现卖的少碰那种提早做好摆在那的。
个人感受:每次看到卖炸串的阿姨往肉串上撒粉,心里就咯噔一下。
这跟个人口味、当地饮食习惯有关,比如福建人爱吃甜你在厦门吃的肉粽可能齁甜;而你在烟台吃的海鲜,到了南方可能觉得不够新鲜。
关键:口味差异是正常的别用本身的标准去评判。
提议:抱着体验的心态去尝试,不好吃也当涨见识,
个人感受:第一次吃闽南的甜肉粽,差点齁死在沙滩上。
天价小吃多出现在景区、站附近,比如我在厦门站附近看到一家卖海鲜的,标价比别处贵一倍。还有些地方用小份量装成大份量骗人,
关键:站、机场、景区门口的小吃要谨慎,
提议:提早查好价格或是直接绕开这些地方吃。
个人感受:每次看到“最低消费”四个字,就感觉钱包在哭泣。
有些小吃是本地特色外地人可能吃不惯。比如福建的鱼丸外地人觉得腥味重;而北方的煎饼果子,南方人可能觉得口味奇怪。
关键:文化差异造成口味差异。
提议:听天由命不好吃就当体验当地文化。
个人感受在厦门吃到一种用鱼做的丸子,感觉像在吃鱼饲料。
小吃是当地饮食文化的缩影。比如福建人爱吃海鲜小吃里海鲜就多;而北方人爱吃面食,小吃里面食就多。通过小吃能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关键:小吃=当地人的日常饮食。
提议:多问问本地人他们推荐的小吃最有代表性。
个人感受:在厦门跟当地人聊天才知道有些小吃是当地人才懂的“隐藏菜单”。
留意卫生、留意分量、留意价格、留意本身的口味,别因为贪便宜吃坏肚子,也别因为赶路胡乱吃东西,
关键:安全第一口味第二价格第三。
建议:带点肠胃药吃之前看看环境是不是干净,
个人感受:上次在某个古镇为了省钱吃了一碗不干净的面,结果后半程都在厕所里度过,太惨了。
旅行吃小吃确实有,但也不必过于焦虑。多留个心眼多问问当地人多看看评价,就能避免许多坑,毕竟旅行的意义不只是打卡,更是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