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攻略)2025年只付息贷款的银行有哪些?普通上班族必看省钱秘籍!

来源:贷款-合作伙伴 时间:2025-06-14 14:21:30

(揭秘+攻略)2025年只付息贷款的银行有哪些?普通上班族必看省钱秘籍!

(+攻略)2025年只付息贷款的银行有哪些?普通上班族必看省钱秘籍!

哈喽各位兄弟姐妹们!今天咱们来聊聊2025年那个最让人心动的话题——只付息贷款!是不是感觉天上掉馅饼了?别急,我先泼盆冷水:这种好事真有,但得擦亮眼!作为一枚在贷款坑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今天就把我的压箱底干货都掏出来,保证你看完少走十年弯路!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1. 只付息贷款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只付息贷款简单说就是:你借钱后,前期只还利息不还本金,到期再把本金一次性给银行。听起来是不是贼爽?像极了"先甜后苦"的人生!

只付息贷款的银行

举个栗子:你借10万,年利率5%,贷5年。传统贷款得每年还本金2万加利息,而只付息贷款就是前4年每年只还利息5000元,第5年再还10万本金。看着是不是省了一笔?

注意!这只是还款方式不同,利息总额一点没少!只是把后面的压力提前转移了。

我个人觉得这种贷款适合那些"后劲足"的人,比如刚毕业的年轻人或者项目型收入人群。但如果你是固定工资族,得掂量掂量最后那笔大额还款会不会让你当场去世🥵。


2. 2025年哪些银行还玩只付息?

别做梦了!只付息贷款不是随便就能申请的!2025年政策更严了,能做的银行基本就这几家:

银行名称 主要针对人群 大致利率
工商银行 公务员、国企员工 4.5%-5.5%
招商银行 白领、优质企业员工 4.8%-6.0%
建设银行 教师、 4.6%-5.8%

只付息贷款的银行

我真是服了!现在银行比找对象还挑人,公务员、国企员工、教师成了"优质客户VIP"!普通上班族?呵呵,建议你先去银行网点门口磕三个头🙏。

个人建议:别光盯着大银行,有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可能政策更灵活。但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低门槛"宣传都得打问号!


3. 只付息贷款的隐形坑有哪些?

你以为只付息就万事大吉了?天真!这些坑不踩准得头破血流:

  • 利率通常比普通贷款高0.5-1个百分点!
  • 提前还款可能要付违约金!
  • 最后一期本金压力大到你怀疑人生!
  • 很多银行要求设置自动扣款,不然就上征信黑名单!
  • 部分银行只付息期不能超过3年!

我有个朋友去年就踩坑了!本来以为只付息轻松,结果第4年项目黄了,最后一笔10万本金差点让他跳楼😱。所以说,这种贷款不是给胆小鬼准备的!

我的血泪教训: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会更好"上!做最坏的打算,才能睡得着觉。


4. 普通上班族怎么申请成功率更高?

如果你不是公务员、不是教师,就是个普通上班族,想申请只付息贷款?别慌,我给你支几招:

  1. 找好单位背书!比如500强企业、上市公司,银行会多看你两眼。
  2. 把公积金交满3年以上,越高越好!
  3. 准备好6个月以上银行流水,余额别低于月供的2倍。
  4. 提前还清所有小额贷款,信用卡负债别超50%。
  5. 多跑几家银行,别一棵树上吊死!

说实话,普通上班族想申请这种贷款,难度堪比中!但也不是完全没希望。我有个同事就是靠公积金+大公司+提前还清网贷,硬是申请下来了。所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小窍门:申请前三个月别乱花钱,工资卡里多存点钱,银行会以为你很有钱💰。


5. 只付息贷款适合哪些人?

这种贷款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适合人群很明确:

适合人群 不适合人群
项目型收入者(师、程序员等) 固定工资族
创业初期资金紧张者 月光族
有稳定额外收入来源者 消费型贷款需求者
3年内有大额收入预期者 还款能力弱者

我个人看法:如果你不是上述人群,建议别碰!特别是那些"月光族",只付息贷款就是专门坑你们的!

😅 我记得有个朋友用这种贷款买了个苹果手机,结果第4年还本金差点卖血!所以说,这种贷款不是用来买消费品的!


6. 如何计算只付息贷款的总成本?

只付息贷款的银行

别被"只付息"迷惑了!这种贷款的总成本计算方式很特别:

总成本 = 贷款金额 × 年利率 × 贷款年数 + 贷款金额

举个例子:10万贷款,5%年利率,5年期。总成本就是10万×5%×5+10万=12.5万。而普通等额本息可能总共还13万,只付息看起来省了5000?

别高兴太早!这只是表面数字!

实际操作中,只付息贷款的利率通常比普通贷款高0.5-1个百分点。所以上面的例子真实利率可能是5.5%,总成本就变成10万×5.5%×5+10万=127500元,比普通贷款还贵!

我的建议:用Excel做个对比表,把所有成本算清楚再决定。别被银行顾问的花言巧语忽悠了!🙄


7. 2025年只付息贷款新政策解读

2025年政策更严了,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 只付息贷款期限普遍缩短,最长不超过5年。
  • 申请门槛提高,对收入证明要求更严格。
  • 部分银行要求必须有稳定额外收入证明。
  • 只付息比例不能超过总贷款的30%。
  • 征信查询次数限制更严,半年内不能超过4次。

可以说,2025年只付息贷款已经成了"稀有物种"!

我个人感受:政策越来越严是好事,能过滤掉很多盲目贷款的人。但真心需要的人也确实难申请了。只能说,2025年的贷款市场,已经没有太多"捷径"可走了。

🤷‍♂️ 以前随便就能申请,现在跑断腿都不一定行。这就是2025年的现实!


8. 只付息贷款省钱终极攻略

如果你真的决定要申请只付息贷款,以下省钱攻略请收好:

  1. 选择利率最低的银行,哪怕多跑几家也值!
  2. 尽量缩短只付息期限,3年比5年划算。
  3. 准备一笔应急资金,应对最后一期本金。
  4. 考虑用信用卡分期+普通贷款组合,可能更省钱。
  5. 提前还款时计算好违约金,有时候不还更划算。

我个人实践:信用卡分期+普通贷款组合确实更灵活。比如我上次装修,用信用卡分期3万+普通贷款2万,比只付息贷款省了1500块!

终极建议:如果你只是想省钱,不一定非要选只付息贷款!现在的银行产品五花八门,多问问总能找到更适合你的!

最后想说:贷款不是儿戏,别被"只付息"三个字冲昏头脑。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大家,如果你有更好的经验,欢迎评论区分享!👇

精彩评论

头像 郭丽-已上岸的人 2025-06-14
提供先息后本信用贷款的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这类贷款产品因初期只需支付利息而受到部分借款人的青睐,申请条件通常包括稳定的收入来源、良好的信用记录等,不同银行的具体要求可能有所差异。
头像 鲁航-信用修复英雄 2025-06-14
。在借贷市场,利率与审批门槛是借款人最关心的两大核心指标。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银行贷款产品,如何快速筛选出“低利息+高通过率”的优质选项?本文将结合最新银行政策、用户实操案例及金融专家建议,为您深度解析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互联网银行的贷款差异,并附上2025年最新低息贷款产品推荐。除了农村信用社,还有哪个银行可以贷款期间只还利息的?除了农村信用社,还有中国银行息的。中行中银E贷用款一次性还本付息。用款期限4-12个月,还款方式为按月付息到期还本。在信用社贷款养殖,利息每个月还清了,请问还可以在别的银...本人是农信社信贷员。
头像 骆辉-诉讼代理人 2025-06-14
该机构调查了逾900名在过去12个月内拿到贷款的借款人,其中只有25%的受访者称自己拿到了只付息贷款,远低于统计的35%。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只付息贷款客户不知道或不了解他们已经拿到了只付息的抵押贷款。 由银行业分析师Jon Mott领导的研究团队表:“尽管这一解释似乎有些牵强,但在缺乏金融知识的下。
头像 常俊驰-债务顾问 2025-06-14
昆明目前有三家银行推出“先息后本”还款方式 11月3日,记者先后拨打了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9家银行的电话,了解到:目前昆明只有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可以实行房贷前3年“先息后本”的还贷方式。具体如何操作?中信银行一名房贷客户经理介绍:“以贷款30年为例。
头像 郭强-已上岸的人 2025-06-14
只还利息不还本金,到期还本,这种还款方式叫一次性还本;一般一年期的,银行会同意这种方式。 一次还本付息法 一次还本付息法是指借款人在贷款期内不是按月偿还本息,而是贷款到期后一次性归还本金和利息,又称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法。一次还本付息这种方式适合短期借款。在澳洲本土的四大银行中,西太银行的只付息贷款(Interest-Only)所占比重最大,反映出其贷款业务偏重房产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往往利用负扣税政策来享受额外的房屋贷款额外的优惠,这也使得银行在APRA收紧贷款政策之后受到的影响也最为明显。银行一方面提出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新的客户,另一方面也逐步提高业务的审查力度。

编辑:贷款-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www.tsxnews.com.cn/2024falv/dkuanyu/14375942.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编辑推荐

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