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地产圈有个怪现象:不少公司让员工贷款,说是为了“福利”,其实是拿去周转。你可能会问,这合法吗?其实,很多员工一开始都没意识到,直到签字画押才后悔。今天,咱就聊聊这事儿,帮你避坑。
“自愿”两个字,看着挺美,但签的时候你真的自愿吗?比如我同事小张,去年被HR拉到会议室,说是“内部福利”,结果签了贷款协议。后来才知道,公司拿这笔钱去填窟窿。其实,这种操作在中小房企里很常见,占比高达30%。
记得吗?去年年底那波裁员潮,公司账上明明没钱,却还在鼓动员工贷款。当时我听着HR那套“利国利民”的鬼话,真是鸡皮疙瘩掉一地。后来打听才知道,钱全拿去给股东分红了。其实,这跟诈骗没区别,只是披了层合法外衣。
贷款用途 | 实际流向 | 占比 |
员工福利 | 股东分红 | 65% |
项目周转 | 高管奖金 | 25% |
每次想到这事儿,我就觉得脊背发凉。你想想,公司用你的名义贷款,万一还不上,谁负责?我有个朋友去年就栽了,公司破产跑路,银行直接找他催债。其实,这种案例每年都有上千起,想想都让人后怕。
“给你加工资,但要签个贷款协议”,这话听着多诱人?不过等你发现工资单里那笔“福利”其实是贷款,就晚了。我表弟就中招了,现在每个月工资刚发下来,就被银行扣走大半,感觉像被抽血一样难受。
月供占工资比例:
最低15%,最高竟达60%!
其实,监管层已经注意到了。不过你懂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现在流行“个人信用贷”,名义上是员工自己申请,但公司给你“报销”。这种操作更隐蔽,更难监管。其实,本质还是一样。
趋势预测:未来两年,此类操作可能从明转暗,但不会消失。如果你已经被卷进去了,别慌。保留所有证据,包括邮件、录音等。集体维权更有力量。我见过几个同事联合起来,最后公司不得不协商解决。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没办法,是你没想到。
关键步骤:
职场里,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让你签字的文件,一定要看清!就像我当初,要是多问一句“这钱到底给谁用”,可能就避免了后面的麻烦。其实,保护自己,有时候只需要多留个心眼。
👉🏻记住:你的签字,可能就是你的“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