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惠州,这座粤东的城市,这几年可是越来越火了。特别是老班章,那可是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名气响当当。不过最近总感觉有些不对劲,好像热闹背后藏着些什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大计划在等着我们。
其实,我之前在惠州待过几年,那时候老班章还是个小众的地方,现在突然被推到风口浪尖,心里多少有点嘀咕。你想想,以前这里一年也就吸引几十万人,现在突然说要搞大项目,能行吗?比如,去年游客量猛增了30%,这数据看着吓人,但背后是不是真的有支撑呢?
惠州老班章的游客增长确实惊人,不过仔细一看,大部分都是短期的“打卡式”游客,人均消费比不上周边的景区。比如,去年人均消费才500块,比隔壁的清远低了20%。这让我想起上次和同事聊天,他说:“现在去老班章,人山人海,但感觉没什么特色,就是拍照发朋友圈。”这话真不是没有道理。
有人说,老班章的崛起是惠州发展的缩影,也有人觉得这是“昙花一现”。我有个朋友就在当地做旅游,他说:“去年冬天,我们接待的游客比往年多了两倍,但收入只增加了10%。你看,这就是问题所在。”其实,这种“量增利减”的现象,在旅游业里并不少见,但老班章的情况似乎更严重。
记得有一次去老班章,刚下车就听到旁边两个人在聊天:“这地方现在真火,不过我觉得没意思,跟 everywhere else 差不多。”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其实,老班章的自然资源确实不错,但开发得有点“赶”,很多地方感觉还没来得及沉淀。比如,去年的那个“老班章文化街”,我去过一次,感觉就是“千街一面”,没什么特色。
老班章的挑战:如何避免“网红陷阱”?现在很多地方都陷入一个怪圈:先靠网红营销火一阵,然后迅速降温。比如,去年老班章的社交媒体曝光量比前年增长了50%,但今年已经下降了15%。这种“过山车”式的热度,对当地发展其实不利。不过也不是全无希望,关键是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隔壁的龙门县,就靠着“康养旅游”这个细分领域,把游客留住了。
我觉得,老班章要想持续发展,得往“深度游”方向走。比如,现在很多游客抱怨“一天就能逛完”,说明内容太浅。其实,惠州的文化底蕴很深,像“客家文化”“古驿道”这些,完全可以做文章。不过这需要时间和耐心,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去年惠州投了5000万搞“文化IP”,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可能还是太急了。
比如,惠东的平海古城,虽然名气不如老班章,但当地人很会“玩”。他们搞了一个“古城夜市”,把老建筑改造成民宿,现在周末经常“一位难求”。这种模式,老班章其实也可以借鉴。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当地很多人还是“重建设轻运营”,建了好多东西,但没人管理,慢慢就荒。比如,去年新修的那个游客中心,现在冷冷清清,连个保安都没有。
项目 | 游客增长 | 收入增长 |
老班章 | +30% | +10% |
清远 | +15% | +25% |
说实话,现在老班章给人的感觉有点“浮躁”。你看看那些宣传语,动不动就是“下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让我想起上次在饭局上听到的话:“现在做旅游的,都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其实,旅游这事儿,慢工出细活。比如,去年惠州搞的那个“全域旅游”计划,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真正落地的不多。你说,这事儿,咱们是真的准备好了,还是只是跟着大流喊喊口号呢?
😊
希望老班章的未来,能给我们一个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