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改革开放已四十年了!如今,窗外烟花绽放,鞭炮齐鸣,人们兴高采烈地迎接狗年春节的到来。望着眼前丰富的年夜饭,我心潮澎湃,感概万分。年夜饭是老百姓的物质盛宴和精神大餐,形式是吃饭,内容是团圆。改革开放以来,年夜饭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从“有啥吃啥”到“不知吃啥”,从自己做到请人做、上网订,一顿年夜饭折射出社会大变迁。在此,我以十年为期,用生平作证,回味四个年夜饭,品味祖国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以来家乡蒸蒸日上的风采。
1981年:有啥吃啥,重在吃饱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遍神州大地,万象更新,家乡走进新时代。那一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那一年,我才一岁,对年夜饭没有丝毫记忆。据父亲回忆,那时过节一是没钱,二是没票证,两者缺一就不能买到鸡蛋、猪肉、豆腐等年货。在过年就过在嘴上的那个年代,能吃饱就是最好的年夜饭了。谁家年夜饭中有个鸡蛋汤,那就算很不错了。如果能见到肉,那可真是奢侈,吃上一口应该比今天吃上海参、鲍鱼还幸福。那一年,父亲当村长,村里几个干部一块吃年夜饭。有一个菜是白菜炒肉,整盘菜就几片肉,吃饭的几个人差不多一人只能匀到一两块。饭局结束了,爸爸嘴里那块肉始终未下肚,他含着肉回家喂给了年幼的哥哥。同桌的几个人其实也都是嘴里含肉回的家。这件事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我听了热泪盈眶。
1991年:吃啥啥香,重在吃好
1991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开始惠及大众,不少人平时也能吃上肉了。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不必再凭“票证”供应,整个社会不再对吃有局限,人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那一年,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而我家在除夕也买了一台电视机,进入了电器时代。年夜饭非常很丰盛,猪肉、鸡肉、鱼肉堆满了一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喝着白酒、啤酒,有说有笑,吃得津津有味。电视机里,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深深地打动了我,而爸爸当场宣布一个喜讯:“今年,我们家要盖新房!”这个喜讯是那年夜饭最好的开胃菜。
2001年:吃啥有啥,重在健康
2001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加入了WTO,而且获得了奥运会的主办权,真是喜事连连啊。人们的口袋更鼓了,走起路来意气风发。那一年,年夜饭餐桌上普遍有了原本是夏令的蔬菜。这一年,我家的年夜饭开始讲究荤素、冷热搭配和健康营养了。凉拌、蒸煮、清炖、炒制、油炸等做法的菜都要上桌。桌上不再是白酒的天下,还摆上了几支红酒。真是吃啥有啥啊!正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忽然爸爸腰里的BP机响了,他赶紧拿起固定电话给亲戚朋友打过去拜年。放下固定电话,爸爸喝了一口红酒,满面红光地说:“这BP机要落伍了,过几天我去买一台手机。再好好挣钱,2008年去北京看奥运会。来,干杯!”也就是在这一年,家乡进入手机时代。
2011年:不知吃啥,重在团圆
2011年,中国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成功发射天宫一号,开启太空探索空间站时代;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开启,拉开了发展的新序幕。而家乡人年夜饭的吃法也花样翻新,有的在饭店吃,图方便省事;有的在家自己下厨,为的是制造年味;有的玩时尚,网购年夜饭,吃西餐;还有的去外地甚至国外旅游,吃当地特色佳肴。而我家则是“私人定制”,请厨师到家里来做菜,既方便,又享受了全家安坐享家中迎接新年的安静祥和氛围。生活富裕了,平时山珍海味也见惯不怪了,所以年夜饭不知道吃啥、喝啥,但无论吃啥、喝啥,只要一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年夜饭就好吃!吃完饭,大家用手机视频和电脑视频给亲朋好友拜年,传递美好的祝福。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而中国年也享誉全球,这些都得益于国家的日益强大啊。
从“有啥吃啥”到“不知吃啥”,昔日重吃,今日重情,人们在团聚的家庭气氛中更加注重文化等精神层面的享受,所以如今的年夜饭不仅是物质盛宴,更是精神大餐。细细回味四个年夜饭,我品出了祖国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迁,品出了万象更新的春天味道……


















Copyright © 2010~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