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通山凡人善举点亮文明之光

阅读量 2025-08-22 09:12 来源: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全媒体记者 程思 文雅)县委书记、县长吴涛指出,人民的幸福来源于好人、好事、好风尚。纯洁质朴、不甘落后的通山精神,是我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注脚。在通山,从95岁的“凉茶奶奶”到80后的福利院"闺女",从穿行山间的快递小哥到火场逆行的普通村民……近年来,该县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标杆,强化宣传引导,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选树先进典型,高度重视文明培育工作,形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群星璀璨的良好态势,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在通山县洪港镇杨林村的一间农家小屋内,五十八岁的成鲜花像往常一样,动作娴熟地为患病的丈夫王义德洗脸、擦拭身体。

1985年,成鲜花结婚后,生活的风雨接踵而至,公公、婆婆、小妹相继得病去世,丈夫王义德又被确诊帕金森综合征,面对家庭的困境以及五个儿女,成鲜花用夜以继日地付出,稳稳地扛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与希望。

就这样,成鲜花坚守着 “勤俭持家,孝道至上”的家风家训,撑起了自己的小家,更照亮了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文明乡风之路。

今年三八妇女节,通山县新时代高级中学音乐老师邓智慧跳水救人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赢得一片赞誉。不久前,她和同事受学校委派,到武汉招聘新教师。当天下午经过武昌区黄花矶江滩时,一名站在江边浅水中的年轻男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敏锐的邓智慧察觉到男子神色异样,身子摇摇晃晃地往深水区走去。

邓智慧意识到情况紧急,她立即脱掉外衣,仅着秋衣秋裤跳进寒冷的江水中,将男子拉回了岸边。

清晨5点,厦铺镇藕塘村的老宅升起炊烟。95岁的徐桂梅看着土灶里柴火,铁锅里翻滚的川芎,闻着飘出清香。“天热了,过路人喝一碗解暑。”从1980年摆出第一张凉茶桌起,徐家的凉茶摊已传承三代,儿子郑远托接棒熬制,孙媳妇用短视频记录祖孙守摊故事,如今,村口新建的“桂梅亭”成为休闲纳凉点,过路司机、村民常留下矿泉水和茶叶,善意的“双向奔赴”让古老习俗焕发新生。

清晨薄雾中,位于富水湖畔的燕厦乡北冲村93岁的贾桂姐老人拄着拐杖,在女儿和儿媳的搀扶下将自己种的花生端给邻居。饱受岁月沧桑的双手与花生壳密布的沟壑惊人相似,这双手曾端起灾年的红薯藤篮,捧过岁月的幸福茶碗,如今仍传递着质朴温情。

前几年,子女筹划为她操办九十大寿。她觉得,好日子需得细嚼慢咽,福气更要省着用,若铺张一场筵席,怕是将这沉甸甸的安稳也吃薄了。

贾桂姐老人说:能活着看见现在政策好,农民富裕,粮仓殷实,炉火不熄,晚辈绕膝,日日已是天大的宴席了——何须再劳烦那喧天的锣鼓,惊扰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

在通山,职业精神被赋予最朴实的诠释。县福利院“90后”护理员侯艳艳,25岁正值青春年华却放弃京城体面的工作来到山区县通山从事养老护理服务工作。她把每一个服务对象都当着自己的亲人,无微不至体贴关心。

从“凉茶奶奶”的坚守到快递小哥的奔跑,从普法干部的苦口婆心到环卫工人的精益求精,49万通山人正用点滴行动诠释“不甘落后、向善向上”的精神密码。他们是孝老爱亲的模范、诚实守信的典范、助人为乐的先锋、敬业奉献的表率、见义勇为的英雄……这些“身边好人”,是可感可学的道德标杆,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鲜活榜样。这种融入血脉的城市品格,已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动力——目前,通山县注册志愿者达9.2万人,企业捐资公益事业同比增长45%,“好人效应”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


编辑:徐薇

推荐新闻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