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拒办寿宴!燕厦乡耄耋老人贾桂姐的别样“幸福”观

阅读量 2025-08-18 09:11 来源: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全媒体记者 唐尚伟 唐成 见习记者 袁诚 王丹)清晨薄雾中,位于富水湖畔的燕厦乡北冲村95岁的贾桂姐老人拄着拐杖,在女儿和儿媳的搀扶下将自己种的花生端给邻居。饱受岁月沧桑的双手与花生壳密布的沟壑惊人相似,这双手曾端起灾年的红薯藤篮,捧过岁月的幸福茶碗,如今仍传递着质朴温情。

前几年,子女筹划为她操办九十大寿。眼看儿女们欢天喜地地张罗着寿宴,贾桂姐老人枯瘦的手在膝上反复揉搓,心里似压了块石磨般沉重。

年轻时岁月里饥饿的苦味早已刻骨铭心,野菜和糠秕的粗糙感至今还在齿间隐隐硌着。她深知每一粒米都是土地恩赐的血汗,岂容轻易铺张挥霍?更不消说有些亲戚们也不宽裕,翻山越岭的跋涉,省吃俭用凑份子钱,田里活计还要撂下,思之如同自己平白拖累大家,心中更是如刀剜割。

贾桂姐老人凝望着窗外,田野里有丰收的希望。屋内灶膛上温着白粥的小锅正升腾起安稳的热气,儿孙们夹来的菜堆在粗陶碗里——这些日常景象在她眼中早已是隆重的寿宴。她觉得,好日子需得细嚼慢咽,福气更要省着用,若铺张一场筵席,怕是将这沉甸甸的安稳也吃薄了。

贾桂姐老人说:能活着看见现在政策好,农民富裕,粮仓殷实,炉火不熄,晚辈绕膝,日日已是天大的宴席了——何须再劳烦那喧天的锣鼓,惊扰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

这份淡然,正是她对“移风易俗”最朴素的践行,以亲情温暖替代形式排场,以真心相连抵消铺张浪费。

这份朴素早已融入生命血脉。贾桂姐出生于1930年,于20世纪50年代嫁到北冲村。时值大饥荒年代,养育八个子女的生活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但听闻邻居断粮三日,五岁孩童饿哭不止,贾桂姐老人便连夜扛两篮红薯藤送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咱勒紧腰带能活命,可那娃娃没有粮熬不过立冬。”贾婆婆回忆起已逝丈夫的叮嘱,她眼底泛起了柔光。

如今子女事业有成,却始终恪守母亲教诲。二儿子在燕厦乡政府工作,虽已退休但心中依然惦记着村民们的大事小事。村委会大院的石阶就是这位退休干部的临时办公场所。他带着老花镜,用方言给留守老人们逐句解说医保新政。

正是他们这样几代人的坚守,带动村民纷纷效仿善举,滋养出燕厦乡北冲村“邻里相帮”的淳厚民风。几十年如一日,村民聊起贾婆婆总是竖起大拇指感叹:“路过歇脚的人,谁没喝过贾婆一碗水?”这碗水与当年救急的红薯藤一脉相承,凝结着“邻里互助、节俭传家”的百年家风。


编辑:徐薇

推荐新闻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