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敢信吗?明明手机上显示借款已还清,平台却跳出来告诉你“未还清”,还要继续催收!这不是段子是活生生的坑,上周五我朋友小王就栽了贷款APP显示还款达成,结果第二天收到催收电话,说他还差2000块,你心里没点数吗?这年头借钱简单还钱难但还了钱还被坑,这算什么事儿?
其实这事儿我见过不止一次,去年我姐借了某平台5000块,按期还款后APP直接“卡死”了,既不显示已还清也不显示未还清,就是一片空白,你去找客服人家说“正在保护”。你信吗?我反正是不信,依照《中国互金协会2023年报告》,有超过18%的使用者曾遭遇过类似还款登记被“隐藏”的情况。你想想5个人里就有1个或许遇到这类糟心事,这概率够吓人吧?
你有没有遇到过明明应显示“还款”的地方,突然变成了“借款”?我同事小李就差点栽这个跟头,他说那天想提早还款结果直接跳转借款申请,此类“障眼法”太阴了!数据显示2023年有超过7成的平台会在还款期前3天悄悄更改布局,目的就是让你找不到还款入口。你想想这操作是不是像极了那些“消失的”?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明明还了第3期,APP却显示你只还了第2期?这可不是错觉。我有个亲戚就因为这个被多收了3期利息,整整多掏了1200块。其实许多平台会把“已还”和“可用额度”混为一谈,你看到的“可用额度”增长,不代表“已还清”。有调查显示超过40%的使用者因为看不懂分期还款规则,被多收了至少10%的额外花费。
正常还款流程 | 平台“优化”后流程 |
每月还固定金额 | 每月还“可用额度”+额外花费 |
你有没有遇到过银行卡明明有钱,却被提示扣款落空?我弟就因为这个被罚了失约金。后来才发现是平台偷偷把扣款银行卡从主卡换成了副卡。这类操作太阴险了!依照银保监会数据2023年有超过12%的自动扣款落空案例,最后都变成了平台“有利可图”的失约金收入。你想想这操作是不是像极了那些“自动续费”的会员陷阱?
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王先生您已逾期3天请立即还款”。你明明记得上周才还的啊?这就是催收电话里的“剧本杀”,我朋友小张就因为这个被骂了整整半小时。后来才发现是平台把别人的欠款信息错发给他了。此类乌龙在催收行业里太常见了,有数据显示2023年有超过25%的催收电话是“张冠李戴”的,你想想这概率是不是太高了?
化解催收电话的黄金三步法你有没有发现借款时看到的利息和还款时看到的利息,根本不是一回事?我表妹就因为这个被坑了。她说当初申请时显示年化利率18%,结果还款时发现算上服务费、管控费,实际利率高达28%。此类“文字游戏”太常见了。有金融专家指出目前市面上有超过60%的借款平台存在“隐藏费用”疑问,平均每个用户被多收的费用达到借款额的8%-15%。
小贴士:借款前一定要用央行利率计算器(虽然现在不好找了)算一下实际利率,和平台给出的对比一下,差距超过3%基本就是有疑问。
你有没有遇到过明明准时还款,却被上报了逾期记录?我邻居就因为这个被拉入了征信黑名单。后来才发现是平台故意把还款时间延后了几个小时。这类操作太恶心了。依据征信中心数据2023年有超过5%的逾期记录是平台故意上报的,目的就是为了后续的“协商还款”服务。你想想这操作是不是像极了那些“恶意刷单”的商家?
其实这些坑还在不断提升。我最近发现有些平台着手用“AI客服”来应对还款难题,你根本找不到对话。还有的把还款按钮放在了几乎看不见的角落。更可怕的是2023年有调查显示超过30%的新型借款APP存在数据篡改风险。未来此类“还款陷阱”或许会更加智能化、隐蔽化,你想想这趋势是不是有点让人不寒而栗?
你还在傻傻地信任借款APP的“还款达成”提示吗?醒醒吧!这年头钱不是还了就完事了你得学会保护本身。今天检查了没?证据留全了没?记住在这个“借钱简单还钱难”的时代,只有你自身才是最可靠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