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园林和内蒙的草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去年我参加了一个旅游团,居然把两地串联起来,想象一下从姑苏城的粉墙黛瓦一下子跳到广袤无垠的绿色天地,这类反差感简直让人头皮发麻又心痒痒。
其实吧我起初也觉得这组合有点扯,你想想苏州人习惯小桥流水突然让你去大草原骑马、看星星,这跨度不是一般的大,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旅游市场越来越追求新奇体验,此类“混搭”路线还真有人买单,去年数据显示这类跨地域主题团比纯草原团多出了23%的咨询量。
你知道吗?旅游团里居然有个环节是草原上的苏州茶会,当时我坐在蒙古包里手里捧着盖碗茶旁边还有苏式小点,远处就是成群的牛羊,说实话这类场景有点魔幻。有个当地牧民说“城里人喜爱此类‘混搭’,就像咱们草原上现在也用上了太阳能板,传统和现代就是这样嘛。”
我特意查了旅游平台的反馈,发现此类组合团满意度居然有4.8分(满分5分)。不过吐槽最多的就是行程太赶,比如一天要跨越300多公里。有个团友在车上说:“你看这导航都显示要开4小时,草原上的风景再美也得先活着到那儿啊。”
苏州停留 | 2天 |
草原时间 | 3天 |
交通衔接 | 飞机+大巴 |
其实吧这类路线最让人纠结的就是文化调性。比如导游一边解释苏州园林的“留白”,一边指着草原说“这里全是留白”。我当时就有点懵这算什么逻辑?不过有个90后团友倒是说得很实在:“现在谁还分那么清啊,好看好玩不就行了。”
记得在草原上看星星那晚,我居然听到旁边有人用吴侬软语唱草原歌曲的改编版。说实话那一刻觉得这趟旅行值了,你想想3000多公里的距离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居然能发生这类化学反应,挺神奇的。
“老板这羊肉串是不是加了苏州的甜味?” —— 这是我在草原烧烤摊听到的真实对话。其实这类“不完美”的融合,反而成了最难忘的记忆。现在旅游越来越个性化,跨地域文化融合或许是个大趋势,去年有报告显示这类“混搭”路线的复购率达到了45%,比传统路线高出近一倍。不过吧我觉得关键还是要平衡好“特色”和“舒适”的关系,不然就像我同事说的“草原上连Wi-Fi都装了那还叫草原吗?”
假使你也想尝试此类路线,我提议你做好心理筹备。比如草原的天气变化快得很,昨天还30度今天或许就下冰雹。不过话说回来这类“惊喜”也是旅行的一部分,不是吗?
这类不按常理出牌的旅行,就像草原上突然出现的野花,虽然不完美但特别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