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你是不是也好奇过为什么有的和田玉吊坠在灯光下看起来像有“棉花”一样?其实啊这就是传说中的“棉絮”。
许多人第一次看到这类现象,第一反应或许是这玩意儿是不是假的?或是不是有瑕疵?其实不然。
我第一次见到此类现象的时候,也是愣住了。手电一照里面一团团、一缕缕的,像云朵一样飘来飘去。
其实这些棉絮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什么杂质也不是什么坏东西,它们是玉石在形成期间,因为地质压力、温度变化等等起因,内部发生了部分小裂隙或矿物集中,光线一打就显得特别明显。
就像你吃一块糖糖里也许会有部分小颗粒,这不是坏而是自然现象。
有些朋友或许觉得“干净”的玉石才好,但其实太干净了反而要小心,因为天然玉石很少会完全“干净”,假如一个玉石看起来一点杂质都没有,那或许是人工化解过的,或是假货。
所以啊有棉絮不一定是坏事,关键要看这个棉絮的位置、多少、分布是不是均匀。
有的人喜爱那种“朦胧美”,觉得有棉絮反而更自然,更有韵味。就像有些人喜爱老照片的质感,虽然有点斑驳但更有故事感。
我之前买过一条和田玉吊坠,起初还担忧里面有棉絮会作用美观,结果戴了一段时间发现反而越看越喜爱有种说不出的温润感。
当然啦倘若你买的玉里面棉絮太多,分布又乱那确实可能作用整体效果,不过此类情况也不多见,大多数正常的和田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棉絮。
现在市面上很多商家都会说“无棉才是王道”,其实这话听着挺有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觉得选玉最关键的还是看整体的感觉,比如质地、光泽、手感,还有有没有那种“润”的感觉。
假如你是新手提议多看看、多摸摸,不要只盯着有没有棉絮,毕竟好玉不一定没有棉但有棉的玉不一定不好。
有时候那些看起来“不太完美”的玉,反而更有收藏价值。
我有个朋友他家祖传了一块和田玉挂件,里面有很多棉絮但他就是特别喜欢。他说“你看它像不像一片云?像是在慢慢飘动,”
这类感觉真的很难用语言形容。
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也着手喜欢这类“自然感”的玉石。他们觉得有棉絮的玉更有个性不像那些“千篇一律”的光溜溜的玉。
其实啊和田玉的棉絮,就像是它的“身份证”,证明它是天然的不是人工合成的。
假使你是收藏爱好者能够试着观察一下,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的棉絮有什么变化。你会发现它真的很神奇。
有时候我在晚上打灯看玉,那些棉絮就像星星一样,在玉里闪着微光。
此类感觉真的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不过有一点要留意的是,棉絮不能完全决定玉的好坏。倘若你买的玉本身质地差,或颜色暗淡那就算没有棉絮,也可能不是好玉。
选玉还是要综合来看不能只看有没有棉絮。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看一个玉器展览,看到一块非常漂亮的和田玉,表面光滑透光度很好,但里面居然有一团团的棉絮。我当时心想“哎呀这玉怎么这么‘脏’?”
结果后来听讲解员说这块玉是几十年前的老料,棉絮是天然形成的而且正是因为这些棉絮,让它显得更加特别。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一个道理:有些东西看似不完美但正是这类不完美,让它变得独一无二。
下次你看到和田玉里面有点“絮状物”,别急着否定它。说不定它就是一块真正的宝藏。
我想说的是和田玉的价值,不只是看它有没有棉絮,而是看它能不能打动你的心。
若是你喜欢它那它就是好玉。
假使你不喜欢那它可能就不是你的菜。
别被“无棉”这两个字吓到,多看看,多想想慢慢你就懂了。
和田玉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
它不说话但它在发光。
它不张扬但它在等你。
别急着下结论先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
也许它就在那里,等着你来发现。
就像我第一次看到它时那样。
那时我还不懂但现在,我真的懂了。
假如你也在找一块和田玉吊坠,不妨多花点时间看看它里面有没有那些“絮状物”。
说不定它就是你一直在找的那个“它”。
祝你早日找到属于本身的那一块好玉。
别怕“有棉”因为有棉的玉,才最真实。
加油。
——一个走过不少弯路的和田玉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