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看到有个朋友发了个脑洞题:“玉去掉一笔不念王是什么字?”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说是“王”,有人说是“玉”自己,还有人一本正经地说“是‘主’”。我看着手机屏幕,突然觉得这问题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让人纠结,赶紧上网查了查,发现这背后竟然藏着不少汉字小秘密!
其实“玉”去掉中间一横就是“王”,但题目说“不念王”,那可能是笔画变形。比如写成“王”但读作“玉”,或者干脆就是“玉”字少了一笔但整体形状变了。汉字笔画就是这么玄学,有时候少一笔就能变成另一个字!
这两个字甲骨文时期就长得很像!古人认为“王”是统治者,“玉”是珍宝,都画成三横一竖的样子,后来才慢慢区分开。所以现在看它们俩,就像双胞胎似的,特别容易混淆。
比如“人”和“入”,“大”和“天”的部分写法,还有“土”和“士”。这些字笔画差一点点,意思却差十万八千里。古人造字的时候,可能就是故意这么整的,考验后人的眼力呢!
比如“木”加一撇变成“本”,“田”加一竖变成“甲”。汉字笔画加减法,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个字能变出好几个亲戚。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汉字要死记硬背,因为每个字都有它的“变形记”!
因为古时候没有键盘打字,写字全靠手写,所以笔画越多越显得有文化。而且很多字是象形字,比如“山”像山,“水”像水,这些形状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样子。所以现在我们觉得难,古人当初也是这么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在古代,“玉”是权力的象征,皇帝叫“玉帝”,印章叫“玉玺”。所以“玉”字不光指玉石,还代表尊贵和吉祥。现在我们说“美玉无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现在好像不太会了,因为简化字已经够简单了。不过有些网络新词,比如“囧”“槑”,又把古字捡回来用。这说明汉字一直在进化,既传统又现代,真是个活化石!
多写几遍!比如“玉”和“王”,写的时候特意注意那一笔是长是短。或者编个小故事,比如“玉”少了一笔就变成“王”了。反正方法千千万,只要别太较真,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