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经常被“糖白”、“白透地”、“白灵底”这些词搞懵?说实话我以前也是。
看到有人拿着一块看起来像牛奶的翡翠说这是“糖白”,我就想这玩意儿真能值钱?结果一查价格差点没把我吓死——好家伙,几万块一个手镯我连买个奶茶的钱都凑不齐。
今天就来聊聊糖底色翡翠和白翡翠到底有什么区别,怎么选才不踩坑,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
糖底色翡翠听起来像是加了糖的奶昔,其实它就是那种带着一点浑浊感的白色翡翠,像是糖水在里面流动。
它的颜色不像纯白那样冷冰冰,而是带点暖意有点像冬天喝热牛奶的感觉。
不过糖底色翡翠虽然好看,但千万别以为它比白翡翠贵。因为糖白的产量比白翡翠多,所以价格反而低部分。
而且糖白的颜色有时候会偏黄或偏粉,看久了会觉得有点腻。倘使你喜爱干净、纯粹的白,那还是选白翡翠更靠谱。
我有个朋友买了一块糖白手镯,说是“糖霜底子”结果戴出去被朋友问“你这个是不是放太久的牛奶?”哈哈哈真是哭笑不得。
白翡翠有许多种比如“细白底”、“粗白地”、“豆种”、“冰种”、“玻璃种”……听起来是不是挺专业的?其实说白了就是“质地不一样”。
白透地翡翠:半透明像牛奶一样清澈,摸起来滑溜溜的适合做玉雕。
白灵底翡翠更透像玻璃一样质感高级但价格也高。
豆种白翡翠:颗粒大粗糙像豆腐渣一样便宜但不好看。
我之前买过一块“白透地”的手镯,刚着手觉得挺不错结果戴久了发现它太“普通”了,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其实白翡翠的关键在于“细腻度”和“干净度”,越细腻、越干净的白翡翠,越值钱。
就像你买衣服一件品质好的白衬衫,穿起来舒服又耐看;而一件廉价的白T恤,洗几次就变形了。
许多人买翡翠只看底色,觉得白底好其实不然。
底色只是衬托主色的背景,真正决定价值的是颜色。
比如“白底青”此类底色是白的,上面有一点绿色看起来清新又好看,但价格比纯白翡翠高许多。
还有“春带彩”、“三彩翡翠”,颜色搭配得当视觉冲击力强,价值自然更高。
我有个亲戚买了一块“白底青”,说是“白底上的一抹翠色”,结果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飘花”而已。
所以说别光看底色,颜色搭配也很要紧。颜色越鲜艳、越均匀越有收藏价值。
还有一个小窍门:买翡翠的时候一定要看透光性,透光性好的翡翠看起来更通透、更有质感。
比如“玻璃种”就透得像玻璃一样,而“豆种”就透得像豆腐,差太多了。
我之前也踩过坑买了一块“糖白”手镯,结果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根本不是天然翡翠。
现在我理解了买翡翠不能只看表面,还得看内部结构。提议用放大镜看看有没有“棉絮”或“绺裂”,这些都是天然翡翠的特征。
还有别听商家说什么“老坑料”、“祖母绿”之类的,这些词听着高大上其实都是营销话术。
我有个朋友买了块“祖母绿”,结果回家一查原来是染色的,直接报废。
记住一句话:买翡翠眼见为实别听信嘴上说的。
我自身做了个小实验拿了几块不同类型的白翡翠和糖白,放在灯光下对比。
类型 | 颜色 | 透光性 | 手感 | 价格 |
---|---|---|---|---|
糖白 | 微黄/微粉 | 半透明 | 略粗糙 | 中等 |
白透地 | 纯白 | 半透明 | 滑润 | 中等偏高 |
白灵底 | 纯白 | 透明 | 细腻 | 高 |
豆种白 | 偏灰/偏黄 | 不透 | 粗糙 | 低 |
从表格里能够看出糖白虽然颜色柔和,但质感一般价格也不算高。
而白透地和白灵底虽然价格高部分,但质感好更适合长期收藏。
豆种白虽然便宜但品质差,简单出疑问。
假若你预算有限能够考虑买点“白透地”;假若预算充足,那就选“白灵底”。
选翡翠要依照自身的需求来,别被名字唬住也别被价格吓退。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买翡翠不求最贵但求对得起本身。
期待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别忘了点赞、收藏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