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一直以为翡翠越冰透越好?就像网上那些博主说的“越透越值钱”、“越冰越高级”,听着就让人心动,但其实啊这玩意儿真不是那么回事。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买翡翠的时候一看到“冰种”就心跳加速,觉得这玩意儿肯定贵气十足。结果呢?戴了几天后才发现有些冰透的翡翠反而不耐看,还简单裂保养起来麻烦得要命。
所以今天我就来跟你说说,翡翠到底是不是越冰越好,还有我亲身经历的部分坑,期待能帮你避雷。
咱们得理解一点:翡翠的“冰透”只是它的一个属性,并不是决定品质的唯一标准。
你知道吗?有些人为了让你觉得翡翠更透,会切薄、打磨、雕刻调水,让翡翠看起来像冰一样通透,但其实这些做法并不一定代表翡翠本身好。
我之前买过一块“冰种”手镯,当时店家夸它“水头足、透得像玻璃”,结果戴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有许多小棉絮和黑点,根本不像宣传的那么完美。
所以啊别光看表面透不透,还得看它的质地。
许多人说“胶感”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就是翡翠的细腻度和均匀度。
我以前总觉得“胶感”是啥意思,后来才知道胶感好的翡翠,摸起来特别润光泽柔和,不会太冷。
比如我朋友送我的一块老坑料子,虽然不怎么透但手感特别好,戴上去温润有质感比那些“冰透”的翡翠更有收藏价值。
所以啊不要只盯着透明度,还要看它的“胶感”。
你还记得之前咱们说过的“老坑”和“新坑”吗?“老”指的是翡翠的质地坚硬、细腻,不简单裂、不简单氧化。
而“新坑”的翡翠虽然看起来冰透,但硬度或许不够简单出疑问。
我有个亲戚买了一块“冰种”挂件,结果没戴几天就裂了说是“太脆了”,后来才知道那块料子其实是“新坑”的,看着透其实不耐造。
选翡翠不能只看透不透,还得看它是不是“老”。
许多人觉得“越透越好”,但其实太高透的翡翠反而简单暴露瑕疵。
我有个表姐她买的“玻璃种”翡翠,虽然很透但内部有好多小棉絮,光线一照看得清清楚楚,简直像在看显微镜下的标本。
相比之下我买的那块“油青种”虽然不透,但颜色均匀质地细腻,戴起来舒服多了。
所以啊透明度高不一定好,关键是看有没有瑕疵。
许多商家会说“这个翡翠很冰解释它品质好。”但其实冰凉感只是玉的一种特性,并不代表品质高。
我以前也觉得“冰凉”的翡翠更好,结果戴久了发现太冷的手感反而不舒服,尤其是冬天戴着会觉得手发麻。
不要被“冰凉”迷惑了,还是要看整体的质感。
翡翠的“种”指的是它的透明度和结构。常见的“种”有玻璃种、冰种、油种、豆种、干白种。
一般而言种分越好,收藏价值越高。比如玻璃种、冰种即使没有颜色也值得收藏;而豆种、干白种,要是颜色不够浓艳基本上没什么收藏价值。
不过种分高不代表就一定好,还得看颜色、工艺、雕工等等。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你一句话翡翠不是越冰越好。
你以为的“冰透”或许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好翡翠是那种温润、细腻、有胶感的。
下次你去选取翡翠的时候,别只看透不透还要多看看它的质地、颜色、手感。
记住好翡翠不是靠“冰”来证明的,而是靠“老”和“胶”来体现的。
期待这篇分享能帮到你,若是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欢迎留言交流!
💡小贴士:
送你一句我常说的话翡翠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适合你越好。
祝你买到心仪的翡翠戴上开心,戴久不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