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内务府造办处的资深匠人们虽惊叹不已,却无人敢于轻易动刀雕刻,毕竟这种质地通透、色泽浓郁的翡翠实属罕见。乾隆帝亲自召见匠人,并亲自下令将它们雕琢成一对「双龙耳龙纹翡翠杯盘」。当杯盘最终完成,阳光穿透冰种翡翠,杯盘上的龙纹仿佛活了过来,在游动。乾隆帝大悦,亲自题字「翠色凌天」,以示赞赏。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翡翠作品有800多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收藏古代翡翠最多的博物馆。其藏品以清宫遗存为主,包括帝后玺册20余件,首饰、服饰类作品400多件,其他器物300多件,年代多为清代中、晚期。下面是十件珍藏在故宫的精美翡翠制品,一起来欣赏下吧! 翡翠乾隆款龙纹杯盘,清,杯高5厘米,口径7厘米。与本品釉色相同器物,于清宫旧命名为“磁胎洋彩翡翠釉”,可兹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例,原定名称为“清乾隆窑松绿釉盘”的藏品,清宫旧配木盒上刻有“乾隆年籹磁胎洋彩翡翠果盘”的品名,著录于华丽彩瓷- 乾隆洋彩,页779,图16;此类记载与清宫活计档、陈设档记载相符。此外。

像上图这个翡翠雕辟邪水丞也是乾隆时期的产物,摆放在御书房的书桌之上。所谓的水丞,其实就是1个小型的贮水器,用来储存磨墨用的水。这只水丞的体型在目前已知的清代摆件文物中名列前茅,长约35厘米,妥妥的大家伙。要知道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也不过才18长。并且这只水丞还是由整块翡翠原料雕刻而成。孔雀绿釉是一种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又称翡翠釉、吉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以铜为着色剂,釉色有深、浅两种。明代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色泽青翠鲜艳。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釉色深重葱翠,也有的色浅淡而鲜艳。其釉面薄厚不同,但均开有细碎纹片。康熙 祭蓝釉碗。

民族风情甚具,及至明代方演变成摆设装饰之用,清代康、雍两朝亦多有仿制,而尚古嗜新的乾隆帝更对之喜爱有加,膺当朝重器之一,外形与式样随御窑厂屡试新法而变,纯青花釉里红以外,亦有少量如此瓶般以彩色釉(如黄釉、浅绿釉)铺衬青花釉里红之例传世,尤以松石绿釉者难得(清宫档案称为翡翠釉)。

此款翡翠茶杯,高5厘米,口径7厘米,盘径15厘米,小巧玲珑。杯身以青绿色为主,局部绿色较深,带有丝絮状纹理,更增添了几分自然之美。杯盘底部刻有“乾隆年制”的篆书款识,证明了其皇家御用的身份。【龙纹寓意】 龙,作为古代的文化象征,代表着祥瑞和权威。而这款翡翠茶杯上的龙纹设计。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清 乾隆御制翡翠雕辟邪水丞 此件辟邪水丞采用整块翡翠为原料,所选用的翡翠石料质地坚密均匀,呈半透明,颜色均一,通体呈现均匀的浅水绿色,局部带有黄翡巧色。选材巨大,几乎没有杂质和绺裂,这不但在当时即便是现在来讲也是极为奢侈难得的。而到了同治年间,的制瓷业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被称为“同治中兴”),虽不能与清三代相提并论,但也盛于嘉庆、咸丰、道光三朝。由于晚清兵乱导致的工匠流失,同治时期的民窑瓷器较为粗重拙劣,但官窑瓷器则相当精致规整。

清乾隆 翡翠鱼式盒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正是清朝繁荣时期,这个时代也是翡翠走入贵族的时代,乾隆使用的翡翠物品,包括腰间的佩戴、手上的扳指、碗筷、杯子等等。翡翠扳指在清代盛行,并逐渐演变成豪官显贵手上的一种装饰品,最初多用骨或象牙雕制,之后原料多选用玉或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