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你还不知道玉石里的“浆料”是什么?小心钱包被掏空!这玩意儿听着玄乎其实就藏在你的“心头好”里,别再被商家忽悠今天一次性给你讲透让你闭眼买玉都不怕!
其实浆料就是玉石里的“填充物”,你摸上去的滑溜感或许不是玉本身的,就像你吃火锅锅里飘着的不一定都是好料,90%的新手第一次买玉,都会被这玩意儿坑,化解办法?上手前先问一句“这玉里加了啥?”别怕得罪人钱袋子要紧。
不过你想想谁会把“加料”的事写在解释书上?就像你买奶茶店家不会告诉你加了十几种添加剂,浆料能让石头看起来像玉石,成本却只有纯玉的1/5。我上次在旅游区看中个玉镯,导购嘴甜得像抹了蜜后来才知道里面浆料比玉还多。下次听到“天然玉”直接问“天然到什么程度?”
纯玉成本 | 加浆料后售价 |
¥1000 | ¥3000 |
你拿玉对着光看要是里面有像蜘蛛网一样的纹路,那八成就是浆料。其实浆料干了以后会收缩,形成此类网状结构。不过别只看表面有些黑心商家会用强光笔把网纹照没。我的经验是:拿手电筒斜着照浆料玉会反光不均匀像隔着一层毛玻璃。记住这个方法省得你以后吃哑巴亏。
别急着扔东西!有些低端浆料玉其实没啥危害,就像你吃的零食添加剂多了也不能全扔吧?不过关键看比例。我同事买了个百元浆料手串,戴了三年都没坏她图的就是便宜好看。但若是你花大几千买了个浆料超过30%的玉,那真是亏大了。所以我的提议是:预算不足能够买但别当它是纯玉心里有数就行。
“便宜没好货”这句话在玉器界不完全成立,但“好货不便宜”绝对真理。
其实很简单去正规店买。小摊小贩那些“捡漏”的玉,浆料概率比中还高。我有个朋友去年在路边摊花5000买的玉镯,后来鉴定出来浆料含量42%,直接气哭。化解办法?找那种能出证书的店证书上会写明“无填充物”或“含填充物”,记住证书编号能查到的才是真家伙,别被复印的糊弄了。
我觉得不会。就像食品添加剂一样浆料只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就能继续存在。不过随着检测技术提升,现在许多商家已经偷偷改用“微浆料”了,比例降到5%以下仪器都难测出来,所以我的观点是:别指望彻底消灭浆料学会辨别才是王道,就像你不会因为添加剂就谢绝所有零食,对吧?
独到观点 浆料不是玉的“原罪”,而是市场分级的结果,就像手机有不同价位玉器也需要满足不同消费层的需求,关键在于消费者要“明理解白消费”。
这个疑问吵了许多年。其实法律上有个模糊地带只要标注了“应对玉”,就算合法。不过消费者心理可不这么想。我见过有人花万元买了个“应对玉”,回来直接砸了说:“写了化解我也不买啊。”所以我的提议是:商家务必自觉标注否则就按假货论处。这样才公平你说对吧?
别再被“天然”“纯净”忽悠了!今天你学到的知识或许省下你半个月的工资。记住买东西要像剥洋葱一层层看透本质,2025年了,咱们不做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