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嗨,朋友,今天咱们聊聊和田玉为啥能“出油”,这事儿可真是让我琢磨了好些年。说实话,我第一次摸到一块真正“出油”的和田玉的时候,心里那个震撼啊——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驮了一口奶奶做的糯米糕,软乎乎的,还带着一股暖意。后来慢慢研究才知道,这“出油”的秘密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什么是“出油”。很多人以为和田玉真的会分泌油脂,就像皮肤爱出油一样。其实不然,这“出油”其实是视觉效果是光线在玉石表面反射形成的特殊观感。当你用手轻轻抚摸一块好玉时,那种滑溜溜、润泽泽的感觉就是咱们常说的“油性”。它不是真的油,而是玉石本身的矿物结构和加工工艺带来的奇妙体验。
说到结构,这可是关键点。和田玉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油性,主要是因为它内部的矿物颗粒排列得特别紧密,而且表面经过了千万年的风化、冲刷和打磨。想想看,那些从河里捡回来的籽料,经过水的洗礼,就像被岁月磨平了棱角,摸起来自然就更顺滑了。而山料就不一样了它直接从矿坑里挖出来,虽然也挺漂亮,但少了那份“润”,所以油性就没那么强。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去新疆玩,特意跑去看了部分当地的和田玉市场。记得有个摊主拿出一块青玉给我看,说是产自本地的精品。当时我就觉得这块玉有点特别,拿在手里特别舒服,不像别的玉那么干巴巴的。后来才知道,这类青玉因为质地细腻、结构紧密,所以特别容易显现出“油性”。当时我还开玩笑说:“这玉看着像涂了一层奶油似的!”摊主笑得合不拢嘴,说这就是新疆青玉的魅力。
不过呢也不是所有和田玉都能“出油”。有些玉看着也不错但就是缺少那种润感。比如之前我见过一块俄料,颜色挺漂亮的但摸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干巴巴的,不存在那种“黏而不腻”的感觉。后来问了懂行的朋友才知道这是因为它的内部结构不够紧密,颗粒之间有空隙,引起光线反射不够均匀,也就谈不上什么油性了。
说到“出油”,不得不提一下“老熟”的概念。很多老玩家都喜欢找那种看起来很“熟”的玉也就是那种看起来特别润、特别老成的玉。我觉得这就像人一样,越有阅历的人越耐看,越有气质。一块玉要是“老熟”说明它经历了足够多的时间,内部结构已经稳定下来,表面才会显得那么油亮。比如那些古玉好多都带着一种独有的包浆,摸上去特别舒服那才是真正的“老熟”味道。
当然啦,想要养出一块好玉平时的保养也很关键。我记得刚开始玩玉的时候不懂得怎么照顾它,结果有一块籽料愣是养得越来越干,最后连光泽都没了。后来听老师傅指点,才知道原来玉也需要“呼吸”。不能天天泡在水里,也不能太暴晒,平时用软布擦擦就行。还有啊别老想着给玉抹油,市面上卖的那种人工油其实没啥用,反而可能破坏玉石的自然状态。
其实我觉得玩玉这件事儿,有时候还真有点像谈恋爱。一开始看中的可能是它的颜值,但相处久了才发现,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它的内在。就像一块“出油”的和田玉,表面上看着油光发亮,实际上是因为它内心足够扎实、细腻。每次摸到这样的玉我都觉得自身像是握住了时光的碎片,那种感觉特别踏实。
最后再说两句吧。若是你现在也想入手一块带“油性”的和田玉,不妨多看看青玉或籽料,它们相对而言更容易表现出那种润泽感。不过呢,也不要一味追求“出油”,毕竟每个人对玉的理解都不一样。对我而言,一块玉能不能让我觉得舒服、安心,这才是最要紧的。毕竟玩玉嘛图的就是一个乐呵,对不对?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里。期望我的这些碎碎念能帮到你,假使你有什么疑惑或是说经验,也欢迎随时跟我分享。玩玉的路上,咱们一起慢慢摸索,慢慢体会这份独有的乐趣!
大家还看了:
什么玉越戴越油 会出油的玉是什么玉 哪种玉最油润 什么玉最油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