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那个刚入坑的朋友小王,花了两万多块买了个"玻璃种"翡翠原石,结果切开一看,嚯!里面全是垃圾!当时他就傻眼了,脸都绿了,回来跟我哭诉,说再也不敢碰这玩意儿了。这事儿让我深刻体会到,翡翠原石这坑,确实不是一般人能随便跳的。现在市面上水太深,各种坑等着新手,今天我就把我踩过的坑和学到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到大家。
下面这些问题,都是新手最容易遇到的,也是我总结的避坑要点,赶紧记下来!
水头就是指翡翠的透明度,行话叫"几分水"。简单说,就是光线能穿透翡翠的深度。一分水能看到10mm深度,二分水能看到20mm。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被强光手电晃瞎眼,看水头要在自然光下,用手电45度角打光,慢慢感受光线变化。记住:水头好的翡翠摸起来会感觉水汪汪的,有光泽感,不是干巴巴的。
种老种新决定了翡翠的硬度。种老的翡翠结构紧密,表面会有"苍蝇翅"现象,光泽度好;种新的翡翠结构疏松,容易变种。最简单的方法是看皮壳,种老的皮壳会有明显的砂粒感,像盐粒一样;种新的皮壳则比较平滑。我刚开始就吃过亏,以为皮壳粗糙的就是种老的,结果买回来一查,人家是"嫩种",切开后颜色很快变淡了,气得我直跺脚!
裂纹是后天形成的,用指甲能刮到;石纹是先天形成的,像树木的年轮,指甲刮不动。裂纹会严重影响翡翠的价值,甚至导致开裂;石纹影响不大,有时还能增加特色。我有个朋友就因为没分清这个,买了个全是裂纹的,结果雕刻时直接崩了,损失惨重。记住:看原石一定要仔细检查裂纹,尤其是靠近皮壳的地方,这些地方最容易隐藏裂纹。
色根就是翡翠颜色集中的地方,像树的根一样。天然翡翠的色根会慢慢扩散,颜色过渡自然;假的色根则分布不均,像墨水滴在纸上。我第一次看色根时,被商家忽悠说颜色越均匀越好,结果买了个染色翡翠,气得我差点吐血。记住:天然翡翠的色根会有层次感,不是死气沉沉的一块,而且对着光看,能看到颜色由深到浅的过渡。
现在假的翡翠原石太多了,最常见的是"滚筒料"和"灌胶料"。滚筒料是把边角料打碎再压成块,表面看起来很均匀;灌胶料是在石头里灌胶水,让颜色看起来很深。辨别方法很简单:用指甲刮,假的会有塑料感;用强光手电照,假的会透光不自然。我有个同事就买了个滚筒料,切开一看全是碎料,气得他当场就想摔东西!记住:凡是价格太便宜的,尤其是看起来完美的,都要多留个心眼。
皮壳是判断翡翠内部的重要依据。好的皮壳应该有砂感,像盐粒一样,而且分布均匀;差的皮壳则平滑无砂,或者砂粒大小不一。看皮壳要注意三点:一是砂粒是否紧实;二是是否有松花(绿色斑点);三是是否有蟒带(绿色条带)。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总以为皮壳越粗糙越好,结果买了个"铁锈皮",切开一看,里面比外面还差,真是哭笑不得!记住:皮壳只是参考,不是绝对标准,不要被表面迷惑。
估价要考虑种、水、色、工四个方面。种决定基础价值,水决定透明度,色决定美观度,工决定加工难度。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看色,不看种水。我有个朋友就买了个满绿色的,结果种太差,切开后颜色很快变淡了,价值大打折扣。记住:种水是翡翠的根本,没有好的种水,再好的颜色也没用。估价时要综合考量,不要被单一因素迷惑。
现在最新的骗局是"科技与狠活"——用高科技手段伪造翡翠特征。比如用激光雕刻模拟色根,用化学处理改变颜色,用3D打印制作假皮壳。还有一种是"套料",就是用好的翡翠料子外面包一层差料,切开时只切到好料部分,让你以为整块都是好的。我最近就碰到一个,用手机灯照看起来完美无瑕,结果切开发现只有一小块好料,气得我直拍大腿!记住:现在技术太发达,不要轻易相信眼睛看到的,一定要多问多查。
翡翠原石这玩意儿,水深得很,但只要掌握方法,还是能捡漏的。记住:保持理性,不贪心,多学习,多实践,慢慢就能找到门道。别像我朋友那样,一冲动就跳坑,最后哭都没地方哭。祝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