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嘿说到高古玉,你肯定听过“铜绿沁”这个词吧?其实啊这玩意儿听着挺高大上,说白了就是古玉和铜器埋一起,时间长了铜锈“钻”进玉里头,形成的绿色斑点。
你想想几千年前,商周那些大墓里玉器经常跟青铜礼器摞一块儿,时间一长铜器上的锈就慢慢“爬”到玉上头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是上千年时间才能搞定的活儿。
不过你留意到了吗?铜绿沁不是随便哪儿都有它特爱“扎堆”在玉器跟铜器直接接触的地方,比如玉覆面、玉琮这些经常跟铜器“贴身”的宝贝,铜绿沁就特别明显。
古人说了铜锈这玩意儿有三种状态,听着有点懵?别急我给你捋捋:
你瞅瞅这第三种就是那种贼拉拉绿的,细小颗粒摸上去有点像沙子,此类铜锈钻进玉里头时间长了就成了咱们说的铜绿沁。
这事儿吧得用“电解”而言明——不过你别被这词儿吓到,其实就是铜锈里的化学成分跟玉里的矿物质“打架”,最后“胜利”的产物。
你想想玉里头肯定有金属阳离子,铜锈里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那碱式碳酸铜)遇到这些离子,在地下那个环境下就“吵”起来了,吵着吵着铜的成分就钻进玉里头,形成了绿色斑点。
而且啊这过程是由外到内的。起初只是在表面时间越长,渗透得越深。不过说实话真正能形成大面积铜绿沁的玉器,那真是“万里挑一”了。
形成时间 | 沁色深度 | 常见颜色 |
几百年 | 表面 | 浅绿 |
上千年 | 深入 | 翠绿 |
古时候的人对这些沁色有自身的一套叫法,听着挺有意思:
你瞅瞅古玉辩里说的:“古玉受到铜沁作用其色泽宛如翠石因而得名‘鹦哥绿’。”这话听着就带劲。古人把这铜绿沁叫“鹦哥绿”,听着就贼拉拉有画面感。
你猜怎么着?铜绿沁也能造假!现在市面上有些“高仿”玉器,就是用特定颜料泡上几年,再“埋”到土里看着跟真的似的。
不过啊这假货有个“硬伤”——你拿酒精棉球一擦,那绿色就掉了!真铜绿沁是“长”在玉里的,没那么简单掉。
所以你看买东西的时候,擦擦试试是个不错的办法。
古玉上的沁色那叫一个多,除了铜绿沁还有:
这些沁色都是因为古代环境里的各种矿物质“作祟”。比如朱砂沁就是玉器埋在朱砂附近,时间长了朱砂里的成分就“钻”进玉里了。
而且啊这些沁色都不是“规规矩矩”的,都是随机的一层一层的,看着就有层次感。
说到沁色不能不提包浆,这玩意儿就是玉器表面经过长时间氧化和摩擦形成的一层光泽。
你瞅瞅那些老玉器表面那层温润的光泽,看着就舒服,那不是打磨出来的是岁月赋予的!
在阳光下照一照能看见许多闪烁的结晶;放大镜下一看,那些结晶像小星星一样,七彩斑斓的。古玩界管这叫“宝光”,听着就贼拉拉高级。
你或许会发现北方的古玉和南方的古玉,沁色不太一样。
北方(比如河南、河北、陕西)出土的玉器,经常带着红绿锈因为北方干燥。
南方(长江以南)的玉器呢?因为雨水多,红锈少绿锈多而且许多是“黑漆古”。
所以啊看玉器的时候,还得考虑它出土的地方。
这里给你讲个故事。有个人捡到一个铜尊上面红斑绿锈的看着就老。不过内行一掂量就说这是假的。
为啥?因为老东西埋久了会变轻,这个没轻;而且上面的文字是西周的,但整个成色很杂乱一看就是“仿古”的。
所以啊买东西的时候,得多留个心眼。
高古玉上的铜绿沁是铜锈钻进玉里的“杰作”。它形成时间长过程复杂而且真假难辨。
不过啊正是这些沁色,让古玉有了“灵魂”。它们登记了玉器的“前世今生”,看着就让人感慨万千。
下次你再看到带铜绿沁的古玉,记得多看两眼感受一下那穿越时空的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