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平台实行贷款。若干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急迫心理,在贷款进展中设置各种陷阱,其中最令人深恶痛绝的就是所谓的“砍头息”。所谓“砍头息”,简单对于,就是在放贷时先扣掉一部分利息或费用,致使借款人实际拿到手的钱比合同约好的金额少得多。此类做法不仅加重了借款人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纠纷。
比如,有媒体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洪先生为了应急,通过某个网络贷款平台借款5000元,结果到手的钱只有3500元剩下的1500元被直接当作利息扣掉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尽管他只拿到了3500元但欠条上依然显示借款总额为5000元。短短七天时间洪先生就得额外支付1500元的利息这让他意识到自身掉入了一个精心的“砍头息”陷阱。实际上,这类表现已经严重侵害了他的合法权益。
那么“砍头息”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呢?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传统民间借贷中就有类似的操作。但在现代网络借贷环境中,“砍头息”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若干平台会打着“快速”、“低息贷款”等旗号吸引客户,表面上看条件诱人,但一旦深入其中就会发现所谓的低息只是个幌子,背后隐藏着高额的实际利率。比如在某些情况下,借款人在签订合同时会被请求支付所谓的“会员费”、“手续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而这些费用本质上就是变相的“砍头息”。
值得关注的是,并非所有涉及“砍头息”的贷款合同都是合法有效的。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民法典》第680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规定。”《最高人民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疑惑的规定》也明确指出,借贷双方预约的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价利率四倍。这意味着倘若某个贷款平台或个人通过“砍头息”等途径变相收取高于法定限额的利息,则该部分费用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有权拒绝偿还。
那么面对如此恶劣的现象,咱们应怎样做才能避免成为受害者呢?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关于利息、手续费等内容的部分。对那些承诺“无抵押、无担保、当天”之类的广告宣传,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这类信息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当发现自身不幸遭遇了“砍头息”时,不要慌张,及时收集证据并向有关部门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咱们也应看到,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对非法放贷活动的打击力度很多地方和监管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整治这一乱象。例如,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的吴风虎律师就曾指出,要是平台为实际贷款方,以“会员费”、“手续费”等名义预先扣除费用,却又未能提供相应价值的服务,那么此类表现就可能构成变相“砍头息”。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将此类情形认定为违法并须要返还不合理扣减的部分。
“砍头息”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更是触犯法律底线的违法行为。咱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识别并远离这些坑害消费者的陷阱。同时也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都可以真正获得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务。毕竟,谁都不期待因为一时的资金困难而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大家还看了:
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