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最近发现个怪事,前任贷款时填了我的手机号。当时没当回事,直到收到催收电话才后怕。这年头个人信息乱填的不少,可这风险真不小。据统计,2024年因信息泄露导致的诈骗案同比增长30%。别小看这点小疏忽,可能让你负债累累。
其实我朋友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她前男友贷款写她电话,催收电话天天打。你说这气不气人?不仅扰不断,还影响征信。更糟的是,很多平台不会主动告知你被冒用信息。去年有调查显示,七成受害者直到被催收才知情。
我跟你说个数据,去年全国有12.5万起类似案例,平均每个受害者损失3万元。而且这数字还在涨。比如我邻居小张,前任贷款逾期,催收天天打他电话。最后他不得不报警,折腾了好几个月才解决。你说这事儿闹的。
2023年 | 2024年 |
8.7万起 | 12.5万起 |
当然能!其实很简单,就是别乱填信息。比如租房合同、贷款申请这些,一定看清对方要求。我有个同事就吃过亏,帮朋友填个表格,结果被拉黑名单。你说这冤不冤?现在他手机里有个备忘录,专门记哪些场合不能填真实信息。
你注意没,很多贷款平台其实有选项。比如选择“仅限本人可见”这种。去年我申请个信用贷,特意选了保护。结果发现,确实不会被随意共享。而且你知道吗?选择保护还能降低利率0.5%左右。这钱省得值不值?
别慌,我给你支几招。比如你可以去征信中心查报告,看看有没有不明的贷款记录。去年我帮表妹查的时候,还真发现个奇怪的贷款。当时吓一跳,还好及时处理。而且现在很多银行APP都有反欺诈功能,记得开启。
其实已经在管这事了。2025年新规要求贷款平台必须明确告知信息用途。比如我上周办业务,就看到新增的“信息授权书”。上面写得很清楚,哪部分信息会共享,哪部分不会。这种改变你感觉如何?反正我觉得安心不少。
万一真被冒用,别怕。我有个远房亲戚就遇到过,她直接%******投诉。没想到当天就有回电,一周内问题解决。而且你知道吗?现在很多平台有“一键冻结”功能。我去年试过,操作简单得很,几秒钟就完成。这操作你值得拥有。
其实这事儿挺复杂的。比如我表弟的案例,最后判贷款平台赔款。不过也有案例是用户自己责任。关键看证据。去年有个判决很有意思,因为用户在申请时勾选了同意,所以不算侵权。这种判例你怎么看?反正我看完都懵了。
总结一下吧:个人信息保护真得重视。别像我一样,收到催收电话才后悔。现在赶紧检查下自己的征信报告,看看有没有异常。记住,2025年会更严,提前做好功课不吃亏。你说是吧?
Copyright ? 2000 - 202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