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鄢陵的麦田一路向北,哐当哐当我的心跳也跟着加速,北京的空气又干又冷不过一踏进颐和园那湖光山色瞬间就把我吸住了,你知道吗?这地方真跟鄢陵的湿地公园有得一拼,但规模大了至少十倍!
其实吧咱们鄢陵人出来玩,心里总有个疙瘩,比如我坐了三个半小时高铁就为了看个“大水缸”(昆明湖),不过转念一想这跟村里人看县城集市一个道理——距离发生美对吧?
颐和园的昆明湖面积达2.2平方公里鄢陵最大的许由湖才0.8平方公里。不过说实话鄢陵的水更清亮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捞鱼的场景。北京这边游客太多触感上少了那份自在。
爬佛香阁时我腿都在抖,这41米高的建筑站在上面能俯瞰整个园子!不过对比鄢陵的文庙我反倒觉得亲切多了。化解这个“震撼疲劳”的办法?其实就多看看细节比如佛香阁的琉璃瓦颜色比老家瓦房亮多了!
建筑 | 高度 | 感受 |
佛香阁 | 41米 | 感 |
鄢陵文庙 | 约8米 | 温馨感 |
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绘14000多幅我盯着看了仨小时。不过说实话鄢陵的牡丹传说更接地气。化解文化隔阂的办法?其实就找导游聊聊比如我听来的“金鱼池”典故,后来发现鄢陵也有类似版本。
你知道吗?北京人看咱们鄢陵牡丹,就跟咱们看他们故宫一个道理——都是“别人家的好”。其实此类心态挺正常的,毕竟距离发生美嘛。
颐和园里听到的最多是“咔嚓”拍照声,鄢陵是“哞哞”牛叫。此类听觉差异让我想起我妈常说“北京再好也是别人的家,”应对此类思乡感的办法?其实就多拍点照片回去跟乡亲们显摆显摆!
颐和园门票30元鄢陵景点基本免费。不过北京的交通费可吓人,打车起步价就是老家县城两倍!解决这个疑问的办法?其实就多坐公交虽然慢点但能更真实地感受北京脉搏。
记得有次在公交上听到俩北京大妈聊天:“鄢陵?没听过是不是种花的地方?”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不过转念一想咱们鄢陵牡丹年产值20亿谁说小地方没实力?
站在十七孔桥上夕阳把湖面染成金色,那一刻我忽然理解:美不分大小。鄢陵的石桥虽然简陋但承载的记忆一样珍贵。解决“大城市情结”的办法?其实就多拍点家乡照片,对比着看就平衡了。
其实吧颐和园每年游客量1000万+鄢陵牡丹文化节才200万,不过咱们有高铁了。解决进展差距的办法?其实就多搞些特色活动,比如“鄢陵牡丹+北京文化”双城联动,这想法是不是挺新颖?
从颐和园回来后我总觉得北京空气闻着像老家麦子熟了的味道,这趟旅行让我理解大城市的繁华和小地方的淳朴,其实都在心里。下次再有人问我“北京怎么样”,我肯定说:各有各的好关键看你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