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盛夏一场特别的旅程在南昌拉开帷幕。这是一次关于历史、信仰与精神的深度探索之旅目的地是位于重庆的渣滓洞。对许多人对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它承载着一段沉重却光辉的历史记忆。当真正踏上这段旅程时,我才深刻体会到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鲜活的生命篇章。
此次行程的缘起,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南昌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我结识了一位曾参与过重色文化研究的老学者。他向我讲述了渣滓洞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那里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让我萌生了前往重庆亲自探寻的想法。于是,在朋友的支持下咱们一行人踏上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出发前,我对渣滓洞的认识还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简单描述中。随着飞机缓缓降落重庆江北机场,我的内心开始涌动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对未知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是对那段历史的敬畏。这场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场心灵上的洗礼。
抵达重庆后,这座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之一印象。重庆被称为“山城”,其独有的地形和地貌令人惊叹。高低起伏的街道、蜿蜒曲折的小巷,以及随处可见的吊脚楼,无不展现出这座城市特有的魅力。在这些现代都市景象的背后,这座城市同样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咱们的之一站是重庆市中心的解放碑步行街。这里是重庆最繁华的地方之一也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站在解放碑前抬头望去,只见高大的纪念碑上刻写着“人民解放”四个大字。导游告诉我们,这座纪念碑不仅是胜利的象征,更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珍贵成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那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召唤。
随后,我们来到附近的洪崖洞景区。这里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群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夜幕降临后灯光点亮了整座建筑群,将整个洪崖洞装点得如梦似幻。导游介绍说,这里的许多老宅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可追溯到抗战时期。漫步其中,我不禁想象当年那些投身革命的人们是不是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
重庆的饮食文化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麻辣火锅、酸辣粉、小面……每一道美食都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品尝这些地道风味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烟火气息。正是在这类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中,我逐渐找到了与历史对话的方法——通过食物、建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去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
经过一天的休整,我们终于来到了本次旅程的核心目的地——渣滓洞。渣滓洞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距离市区约30公里。从外表看,这里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山间院落,但走进其中,你才会发现它的另一面。
进入渣滓洞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列馆。馆内详细记录了渣滓洞作为军统集中营期间发生的种种。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据史料记载,从1941年至1949年,渣滓洞先后关押了超过300名革命志士。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学生,也有知识分子和党党员。尽管条件极其恶劣,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由和平等而不懈奋斗。
在参观期间,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真实的物品展示。锈迹斑驳的手铐、破旧不堪的棉被、沾满血迹的刑具……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尤其是墙上挂着的一张张黑白照片,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年轻面孔背后的鲜活生命。他们有的才刚刚成年,有的正值壮年,却因为坚持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当年囚犯居住的牢房区域。这些简陋的房屋由石头砌成内部空间狭仄。墙壁上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剥落。讲解员告诉我们当时每个牢房里都挤满了人,连转身都困难。更令人揪心的是,这里的空气潮湿阴冷再加上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致使很多人染病甚至死亡。
在渣滓洞的参观期间,我多次被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所打动。其中,江竹筠的故事尤为感人。她是《红岩》中“江姐”的原型人物也是渣滓洞内的烈士之一。江竹筠出生于四川自贡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便立志改变社会现状。1939年加入党后,她积极投身救亡运动,并担任地下党组织的关键职务。
不幸的是,在一次行动中,江竹筠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始终坚贞不屈,甚至在临刑前仍鼓励同志们继续斗争。据目击者回忆,江竹筠在赴刑场的路上依然镇定自若,面带微笑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党万岁”。这类视死如归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除了江竹筠之外,还有许多无名英雄同样值得铭记。比如陈然烈士,他在狱中创作了著名的诗篇《我的自白书》,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再如罗广斌,他不仅成功脱险,还依照本身的经历撰写了《在烈火中永生》一书,成为后世理解渣滓洞的要紧文献资料。
离开渣滓洞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座小小的院子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浓缩了民族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在这里,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是怎样去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将普通人的生命升华至永恒的高度。
通过这次旅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真实存在。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烈们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如同灯塔一般,指引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
我还意识到,传承红色基因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生活方法。我们应以实际行动践行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回到南昌后,我时常会想起那几天在重庆的经历。渣滓洞之行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用来缅怀的,而是用来学习和反思的。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要勇敢承担起属于自身的社会责任。
如今,当我再次翻开那些关于渣滓洞的书籍或文章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片青山绿水间的小小院落。在那里,有无数英雄用热 写下的壮丽诗篇;在那里有我们共同追寻的精神家园。我相信,只要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就一定可以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